网上科普有关“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放松规制,实际上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问题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学家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的问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放松规制 实质 :重新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 主要问题 :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问题 规制 :私人规制和公共规制 基本介绍,何为规制,“市场的失败”,规制的失败,美英日放松规制的实践,美国放松规制,英国民营化,日本规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启示一,启示二,启示三, 基本介绍 何为规制 规制包括私人规制(由私人进行的规制)和公共规制(由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等社会公共机构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的规制)。人们通常将公共规制作为研究对象。有关公共规制一词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对其也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划分,如金泽良雄将公共规制定义为“国家干预”;植草益将公共规制分为间接规制(依据禁止垄断法、商法、民法等制约不公平竞争,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为目的的规制)和直接规制(依据由政府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活动,以防止发生与自然垄断、负面价值物品等有关的、在社会经济中不希望出现的市场行为为目的的规制。它又可分为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理顿(Litan)和诺德海斯(Nordhaus)、威斯(Weiss)和克拉斯(Klass)等将公共规制限定为直接规制;A·卡恩(A.Kahn)将公共规制限定为经济规制。这些观点上的差异反映了学者们所关注问题视点和所处时代的差异,因此,我们很难说哪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本文主要就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规制(属直接规制)和禁止垄断法规制(属间接规制)作一简析,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政府经济规制方面。 政府规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政府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等,对企业和国民的活动进行干预、限制的行为。禁止垄断法规制则是为维护竞争秩序和规则,在企业行为、市场作用等发生扭曲的情况下,公共交易委员会介入,以使市场恢复正常运行。 禁止垄断法规制与政府规制的基本差异是:政府规制直接限制经济主体的行为。禁止垄断法规制则决定经济主体在市场中应遵循的一般行为准则,并监视企业是否遵守这些规则,以有效发挥市场机能,达到较佳效果。禁止垄断法规制仅以违反规则的企业或有可能违反规则的企业作为规制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在放松政府规制的同时,往往强化禁止垄断法规制。因此,人们所说的放松规制是指放松政府规制,而不是禁止垄断法规制。 根据规制的内容和目的,政府规制大致可分为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经济规制是当某一产业难以确保物资、服务的稳定供应或适当的价格水平时,政府介入该产业,对进入这一领域参入者的资格和数量、设备投资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产、价格等进行规制,其目的是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产业健康发展。社会规制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展开,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为尽可能消除这种不利因素,政府出面进行的规制,其目的是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在实践中,由于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规制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因此,在以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为目的的法律和规则中,很难将某一个规制单纯地划分为经济规制或社会规制。 有关放松规制和政府作用的理论探讨 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学界就围绕关于放松规制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效果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对放松规制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规制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放松规制会促进竞争,推动经济增长。在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方面具有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自4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政府规制的效果,他一贯反对把政府所宣布的规制目标等同于规制的实际效果,认为规制的副作用可能和所期望的作用共生甚至成为主导作用。在他1962年发表的《规制者能规制什么》一文中,通过对比受规制和不受规制的供电企业,指出规制可能根本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对放松规制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规制是为弥补“市场的失败”而制定和存在,一旦放松或取消规制,会使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市场失败”的沉渣泛起,不利于巨观经济的稳定。 应当承认,在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完全不介入市场,并且,政府对市场不同程度的规制,在许多国家都一定程度地获得了成功。但是,政府对市场规制不当或规制过多而达不到真正矫正“市场的失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市场的失败”与“规制的失败”哪个代价大,换言之,市场机制下的效率与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下的效率究竟哪个更高,成了人们探讨放松规制的基本立足点。 “市场的失败”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实现上述目标,只有通过市场机制。但是,市场运行机制并非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其调节作用在有些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西方经济学家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情况视为“市场的失败”。 由于存在“市场的失败”,政府需要运用经济政策加以解决,即对其进行规制,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政府规制的具体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护社会环境和公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出现破坏环境和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就需要国家出面作出必要的规制,以限制企业的破坏性行为。如在日本,《防止大气污染法》等有关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规制,以确保自由竞争下的社会稳定。 (2)向消费者提供生产、服务信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等的状况,生产者就可能利用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采取提高价格等行为,从而导致不公平交易,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在提供各种巨观信息的同时,还有必要对企业进行某种规制,要求企业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和不公正交易等。如日本制定了《消费生活制品安全法》等有关商品质量、安全性能的法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防止市场垄断。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具有活力的源泉。但是,在电力、通讯、铁路、煤气、自来水等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普遍存在着自然垄断的现象。因此,对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政府一方面有必要实行限制,防止过度竞争,在确保特定企业的参入机会,另一方面又必须制定适当的价格水平,以防止少数企业攫取垄断利润,如制定公用事业法规、反垄断政策等。 可见,政府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巨观和微观环境,从而达到促进长期投资,确保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规制的失败 为了防止或矫正“市场的失败”,政府制定了规制。但是,这并不是说政府规制能够实现较高的社会总体效率,相反,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市场机制下的效率高于政府实行规制下的效率。 市场机制主要是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的生产和消费选择,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消费满足。市场机制的核心是需求、供给和价格问题。如图1所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相交点E为均衡点,与均衡点E相对应的价格P成立时,可能的社会获利部分为△P1PE(消费者获利)+△PP2E(生产者获利)之和。如果在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的情况下,假定政府将价格限制为P3,则可能的社会获利部分将受此制约而变为△P1P3A(消费者获利)+梯形P3P2BA(生产者获利)之和。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社会获利部分相比,明显损失了△ABE部分,这部分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净损失”。这说明,在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完全竞争情况下,社会的总体效率高于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下的社会总体效率。 另外,从实践来看,政府规制本身便存在着一些弊端: (1)有些规制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牺牲的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这种集团凭借其势力总是力图将政府的政策引导到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在日本,农业团体等少数利益相关者联合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一些农业保护措施就是一个例证。 (2)规制的制定过程往往缺乏透明度。一般情况下,国民对政府的活动和业绩进行监督较为困难,这使政府官僚机构可以获得较大的任意空间。有时规制本身虽然是好的,但它可能会被公共机构及其职员以一种有害的方式来执行,造成不良后果。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1995年底至1996年上半年,日本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围绕处理“住宅金融专业公司”问题的国会辩论,充分暴露了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暗中操纵和官僚作风等一系列问题。 (3)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工作效率低。 政府规制本身所存在的上述弊端,决定了市场经济中不仅会出现“市场的失败”,同样也会出现“规制的失败”。“规制的失败”也会造成大量危害,阻碍社会财富的创造。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规制失败”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科技革命取得进展和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过程中,放松规制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课题。 美英日放松规制的实践 美国放松规制 美国是世界上放松规制进行较早和进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政府实行规制的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7%,到1988年,这一比重降至6.6%,平均每年以减少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放松政府对产业的规制。 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消费物价上涨率一般超过10%,失业率徘徊在5%~10%。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对60~70年代初美国生产下降的原因作了分析,结论是1/4~1/2的因素在于政府规制过多。1这一研究结果,在70年代后半期得到美国政界的广泛认可,并促进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放松规制的措施。 美国放松规制是从金融、保险业开始的。70年代上半期,主要实行存款自由化和证券手续费自由化。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在运输领域放松规制,先后放松铁路运费、航空货物运输及航空旅客运输的参入规制和费用规制,1980年实施《汽车运输事业法》,放松卡车运输规制。 1979年,美国实施《原油、精制油规制排除法》,开始放松石油业规制。在此之前,美国对进口原油和国内生产的廉价原油实行双重价格制,为使这种价格制度与国际价格接轨,政府逐步放松这方面的规制,到里根政权时代最终实现了原油价格一元化。 美国电气通信领域的放松规制是在80年代。1982年,美国法务部反托拉斯局作出决定,对一直垄断美国电气通信服务供应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行分割,从1984年开始,地区性服务的区域通信由贝尔电话公司经营,区域以外的通信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承担。与此同时,美国还放松了航空业规制,1983年废除航空运费认可制,1985年撤销航空产业的规制机构——民间航空委员会。 此外,美国还在电力领域放松规制。1978年实施《公益事业规制法》,实行发电部门参入自由化,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断进入发电市场,促进了部门间的竞争。1992年,美国实施《能源政策法》,开始在批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可见,美国在金融、运输、电气通信等领域的放松规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80年代初共和党里根上台后的放松规制政策。在美国,60年代保护消费者和保护环境的运动,使社会规制得到强化,致使企业成本上升,企业不断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以提高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里根政府提出著名的“里根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放松规制。这一政策受到产业界的普遍支持,“里根经济”也由此作为“小政府”、“推进放松规制”的代名词,对许多已开发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里根政府放松规制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社会规制方面。美国放松经济规制主要是在里根执政之前,特别是卡特政府对加速放松经济规制发挥了很大作用。在1976年选举中将“纠正无效率的政治和官僚主义”作为竞选公约的卡特当选后,从航空业开始,到运输业、金融业等接连不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放松规制的政策措施,如1978年实施了《航空规制缓和法》,1980年实施了《汽车运输事业法》和《存款金融机构规制缓和货币管理法》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领域的放松规制。此外,尼克森、福特等政府也为推进美国放松规制进程作出了很大努力。 在美国放松规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在放松规制之前,美国实行规制的各行政委员会为充实力量,以便广泛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放松规制可能带来的效果,广招优秀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对放松规制将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分析,并公开调查结果或著书立说,为政府放松规制从政策和舆论上作了宣传准备。 (2)美国实施规制的机构和日本不同,它是从政府独立出来的行政委员会,如实行航空规制的是民间航空委员会,实行铁路、卡车规制的是州际通商委员会,实行电气通信规制的是联邦通信委员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委员会及其成员与产业界之间没有直接的财务联系,因而中立性相对较强,有利于确保实施规制的公正性。 (3)里根政府通过人事机关的行政政策来推进放松规制,以保证放松规制政策的连续性。里根上任时任命放松规制专家为规制机构的责任者,这些专家的任期间大多达8~10年之久,超过总统任期,这样,即使总统出现更换,放松规制的体制仍可延续。 (4)美国司法当局有效地运用反托拉斯法来促进放松规制,如分割了垄断美国电信领域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然而,由于放松规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再调整,美国在放松规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取消航空业规制后,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地方航空公司的航线大幅度减少,但成本较低的长期往来于两地间的定期票使用人数急剧增加,结果运输部不得不发放补助金来支持地方运输。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放松规制要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原理的初衷。 英国民营化 二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期间主要实行国有化政策,公益事业一律由国有企业承担,禁止民间企业参入。此间,英国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979年,保守党柴契尔取得政权。为改变英国经济低迷、物价高涨、政府财政赤字大量存在、国营企业经营恶化的状况,柴契尔希望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推进民营化,以重建英国财政。英国放松规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9年至80年代初,英国主要以小型国有企业为中心开始推行民营化政策,使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1979年政府出售了英国石油公司股份,1981年出售英国航空宇航空间、电缆和电线等国有企业的股份。这期间,柴契尔政权的重要政策目标是削减财政赤字,推动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为此,政府重点采取了削减财政支出特别是降低政府部门借款比率,削减对国有企业的补助金,出售国有企业股份等措施,以平衡财政收支。 1984年以后,英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民营化取得一定成效,如英国钢铁、英国航空公司等因政府削减对其补助,生产效率有了提高,这增强了政府对民营化政策的信心。于是,柴契尔政权开始对一些重要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1984年对电气通信领域的英国电信实行民营化,1986年对英国天然气实行民营化。同时,为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英国政府还先后在电气通信、天然气、自来水、配电等领域设立规制机构,实行价格规制。 进入90年代,英国逐步推行电力、煤炭等的民营化,将电力业垂直分为发电、送电、配电三个部门,分别促进各部门间的竞争。这一做法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主要是在发电部门促进竞争,而在送电、配电部门准许实行垄断。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在电力领域的放松规制比美国彻底。 在英国放松规制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英国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的同时,设立了独立于政府的规制机构,实行相应的价格规制。为激励企业改善经营效率,英国政府给予企业以提高价格的决定权。譬如,英国电信的效率性指标最初5年定为3%,假定某一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为5%,则英国电信价格变动不能超过2%。如果实现3%以上的效率性指标,则由此而实现的利润增加额可由企业自行处置。这种制度在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英国民营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英国的规制委员会由政府和有关官厅任命,一旦任命,原则上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更换。被任命的规制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经济规制和规制改革方面的事宜,担负促进市场竞争的义务。如果竞争条件不完善,规制当局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纠正,或提出新的规制改革方案。英国产业当局和禁止垄断当局的检查和平衡机制也体现在这里。 (3)由于柴契尔政权最初的政策目标是重建财政,并未就民营化和放松规制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致使后来遗留下一些问题。如在英国完成民营化之后,天然气行业仍存在垄断企业,英国电信市场支配能力并未弱化等。 日本规制改革 与美英等已开发国家相比,日本放松规制起步较晚。1981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临时行政调查会,开始将放松规制作为行政改革的主要领域。1986年4月,中曾根内阁发表了著名的《前川报告》,日本政府首次将放松规制作为政策的主题,提出“原则取消、例外规制”。《前川报告》成为日本政府着手进行经济改革、放松规制的重要方针。1988年12月,日本临时行政改革促进审议会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放松公方规制的答询》,指出应重新认识公方规制。1990年,日美发表了日美构造协定最终报告,根据双方协定,日本放松《大店法》中有关规定,并强化实施《禁止垄断法》。1993年11月,细川联合政权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平岩研究会,也提出了类似“原则取消、例外规制”的建议。随后,接替细川政权的羽田内阁通过了《制造物责任法》,该法规的实施,意味着日本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995年3月,村山内阁决定实施《规制缓和推进计画》,该计画涉及住宅、通信、流通、运输、金融、证券等诸多领域。 可见,自《前川报告》发表以来,日本历届内阁都十分重视放松规制问题,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最典型的是电信业。1985年日本对经营不善的电信电话公社实行民营化,将其更名为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即NTT。1987年以后,新企业进入通信领域,加剧了这一领域的竞争。为在竞争获得优势,NTT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由此一直维持着较佳的经营状况。90年代其效益又有进一步提高。此外,日本在金融、航空、电力等领域的放松规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然而,与美国等相比,直至90年代中期,日本在放松规制方面可谓进展缓慢。首先,从整体规制状况看,1990年日本受政府规制的产业在日本经济总体中所占比重为41.8%,而美国的这一比重仅为6.6%,2这表明日本尚是一个规制大国。其次,从受规制的行业种类看,日本几乎没有不受规制的行业,建筑、金融、保险、证券、电力供应、运输、通信等非制造业受规制的程度尤为突出。第三,从实行规制的部门看,中央各省厅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审批权,到1993年3月,日本受审批的项目达11402件,与1987年3月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33件。到1997年3月,受审批项目仍保持在1万件以上,3可见,日本在放松规制方面的进展与其业已成熟的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其在放松规制方面行动迟缓,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如,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丛生,不良债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行政保护弊端日益突出;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保护的各项规制使日本与其他国家经贸摩擦频繁;政府实行规制的产业较多,国内外价格差较大;国内投资成本较高,许多领域存在诸多限制,行政手续繁杂,信息服务化跟不上等,致使出现产业“空洞化”迹象,就业形势恶化等。 进入9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状态,日本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和放松规制的紧迫性,由此加快了放松规制的步伐。1995年3月,日本决定实施《规制缓和推进计画》,开始全力推进规制改革。《规制缓和推进计画》是在听取各方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对大部分内容明确规定出实施日程,旨在推进结构改革政策的实施。该计画已经过两次修改,1997年3月内阁会议将放松规制的数目扩大到2823件。1998年3月,日本政府确定了今后三年的放松规制计画,这项计画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减少和放宽对民间经济活动的限制和干预,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另外,1997年5月,日本政府还通过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画,旨在通过放松规制,创造新的产业,重点培育医疗福利、生活文化、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物流、环境、商业支援、海洋、生化技术、城市环境、航空宇宙、新能源、节能、人才、国际化、住宅等领域;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改变国内高成本状况,缩小国内外价格差;培养人才,完善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增加国家对研究开发的支出;推进公共领域信息化,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进口和海外来日投资的相关制度法规等,改善投资环境,以创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日本能否在今后规制改革中顺利解决上述问题值得关注。 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英日放松规制的经历中可获得如下启示 启示一 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重新认识规制规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制定和存在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在某一时期对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一些规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本国经济趋于成熟,其带有的局限性便会日益暴露出来。原有从必要性和合理性出发制定的规制变得不再合理,并越来越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为使政府规制能够迅速而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规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制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修改和补充,该放松的放松,该废除的废除,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启示二 放松规制不是要放松所有的规制,也不排除制定新的规制美国经济学家A·卡恩在其1979年出版的名著《规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支撑目前私营企业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制度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直接规制,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提高效率,也不能在其他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果”。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都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政府与市场的这种关系,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既不能完全听任市场,也不能让政府进行过多干预。规制可以说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放松规制并不是放松所有的规制,完全不要政府的介入,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和改变政府介入的形式。如在技术出现重大进步、消费者意识、消费嗜好发生变化时,政府规制所依据的基础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就要取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消极甚至破坏作用的规制,适度放松必要性弱化了的规制,并且“在放松规制取得进展后,有必要进行新的制度性补充”,4制定新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规制,将竞争与规制协调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松规制实质上是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重新进行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 启示三 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当规制适合时代发展要求时,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当规制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时,其消极作用就会逐渐显现。如果继续延用过时的规制,不仅会使既得权益合法化,而且会使政府规制的作用受到削弱,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美、英在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了的70年代便着手放松规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而日本在80年代中期以后虽意识到调整政策、放松规制的必要性,但由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放松规制方面进展缓慢,不仅致使日本在放松规制过程中带有“外压型”特点,而且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危机丛生的金融业,如不良债权问题等仍是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日本政府规制带来的结果。 美、英、日在放松规制方面的实践表明,经济运行顺市场机制则会带来成效,反之违逆市场机制将会受到惩罚。同时它也向各国政府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将对产业的规制保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并且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如何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促进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调节机制,其特点是啥?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简介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产业关联理论的萌芽阶段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威廉·配第及其同时代的早期作者们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包括把生产看成是一种循环流,不同经济部门间生产中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剩余的观点。之后的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于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即把生产看成是一个循环过程,以经济剩余的形成为核心,来描绘再生产过程。他是经济史上用图式的办法描绘社会再生产过程全貌的第一人。马克思对经济表予以高度评价并加以标注,该表通过对所谓“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和“不生产阶级”之间五次流通过程的描绘,最终表明全部生产物售卖完,同时货币也都各自流回到它的出发点,第二年度又可以进行简单再生产。马克思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种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上一年度的收获,当然构成生产期间的起点。无数的流通行为,从一开始就被综合成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
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之间的流通。”后来的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也接受了生产是循环流和经济剩余的概念。而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且在魁奈《经济表》的启发下形成了自己的再生产理论,建立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和平衡条件。
应该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有重大意义,产业关联理论汲取了古典经济学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系统的思想,并正是继承了应用图表来描绘再生产过程,投入产出才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正如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说:“里昂惕夫的产业间联系的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并且他把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图式改写为里昂惕夫表,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两部类表达式与里昂惕夫表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扩大再生产图式也可改写为里昂惕夫表。但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将其应用于实际统计和分析尚有困难。按照斯威齐(Paul
M.Sweezy)的说法,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真实经济联系与价格和利润的经济表象之间寻找一种数量表述,也就是“转型”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I引。因而在马克思之后,里昂惕夫在柏林大学的导师博尔特凯维奇(Laduislaus
yon Bortkiewicz)给出了另一种价值计算价格的方法。里昂惕夫正是按照这一思路继续进行研究。
产业关联理论的产生阶段
产生阶段(1874年一1953年)。又可大致分为产生前期和正式产生期两个阶段。
产业关联理论的产生前期
1874年瓦尔拉斯在《纯政治经济学纲领》提出了“全部均衡理论”。瓦尔拉斯提出以下假设:(1)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2)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既定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4)家庭是商品的消费者和要素的供给者,厂商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模型只包括家庭和厂商。但给出了一组使所有市场全部出清价格P1......Pn,则整个经济体系同时达到均衡。里昂惕夫认为:全部均衡理论’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使我们考察高度复杂的纵横交叉的相互关系,这种交叉关系把任何局部的最初变动的脉搏,传送到经济体系极远的角落。”并认为投入产出理论是全部均衡方程体系的简化。里昂惕夫在全部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下假设:(1)产品必须同质,即具有相同的用途、工艺和投入;(2)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均为已知,只是调整产量;(3)生产函数为线性:(4)投入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在此基础上,首先,根据马克思划分经济部类的思想将为数众多的经济主体汇总为有限个经济部门;其次,加入了中间产品,通过相互间的投入产出突出了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再次,将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综合成一个供求平衡、收支平衡为轴心的体系。
“全部均衡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的一 个重要区别还在于前者强调了价格的核心调节机制,而后者将其内生化了。从数量可以推出价格即P
(I-AT)-1Y’,P为产品单价列向量,Y’为各部门最终产值(或附加价值)系数列向量。而从投入产出行模型q=(I-A)-1
Y’中也可推出总产品数量。q为总产品列向量,Y’为最终产品列向量。以上两式为投入产出模型中的价格决定机制和产量决定机制。产业关联理论对价格的处理同古典理论是一致的,即价格作为一种分配因素,不决定生产的数量,但是从生产数量体系中却能推演出价格决定。
为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来源的是同时代的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在四部门经济中将经济主体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组成。国民收入(M)有四部分组成: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总支出(AE)也分为四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在国民收入核算时NI=AE,即C+S+T+M
=c+I+G+X。根据四部门模型可求出国民收入的均衡解和一系列乘数。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两者都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从国民经济的均衡中确定数量关系。前者中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后者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两者都着眼于因素分析,前者用一系列乘数揭示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运用消耗系数、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社会纯收入系数、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系数等分析产业内因素变动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前者不考虑中间产品,只涉及附加价值总和(国民收入),而后者正是通过对中间产品的研究去分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前者是把国民收入的总和作为研究对象,而后者是将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对象,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投入产出理论是分部门的国民收入理论。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帕西内蒂(Pasinetti,1993)则给出了纯劳动经济模型对此加以说明。
正式产生期:1925年一1953年前
产业关联理论的创始人里昂惕夫,早年就读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后赴德国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1931年去美国从事美国投入产出表研究。既精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精于西方经济理论,于1925年在德国基尔的《世界经济》上发表了《俄国经济的平衡——一个方法论研究》。并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于1928年发表了产业关联理论的早期成果,提出了一个把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整体进行描述的两部门投入产出系统,于1932年进入哈佛大学从事投入产出研究,于1936年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美国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以均衡理论的经验运用为副标题),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而1941年出版的他的成名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系统阐述了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则标志着该理论的正式产生。从而形成了“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在以上著作中里昂惕夫提出了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模型,同时通过该模型可以派生其他模型(如行模型、列模型、相对价格模型等),并进行一系列系数的计算,从而加以运用。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在理论上吸收了古典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全部均衡论”和国民收入理论的部分思想;并受魁奈经济表、原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棋盘式表格的启示,从而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产业关联理论。该理论一诞生后就由里昂惕夫指导运用于美国劳工部编制的第一张官方投入产出表,50年代开始,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长足发展。
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1953年-)自1953年以后产业关联理论步入了动态化、最优化和应用多元化等新的发展时期。应该说研究产业关联理论的动态化是该理论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
产业关联理论的模型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早期模型是静态的,其数学方法只涉及线性代数,不能解决动态问题。一方面,变量不涉及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模型是所谓“开启式模型”(open
model),即有关最终需求(如投资)的信息并不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内在变量,而是作为静态外生变量给定的。(如不能反映投资对下一个再生产周期的制约作用)以此相应地,“封闭式模型”(closed
mode1)是指把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一样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的投入产出模型,从而使最终需求成为模型体内诸因素决定的部门。早在1948年戴维·哈京斯就提出了以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达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1953年里昂惕夫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采用微分方程组的形式讨论了投入产出动态模型,并把它分为封闭和开启两种模型。但微分形式反映的是连续的时间进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变量是离散的。因而用离散变量来反映经济过程的差分方程有了实践依据。差分方程在反映产业经济过程中的特征时,有一个显著特征:在一定差分区间里,产业经济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某一特定的差分时期中,产业活动又是静止的。1970年里昂惕夫发表了《动态求逆》的著名论文,研究了以差分方程组的形式表达的动态模型。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实现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投资系数矩阵的动态化。不仅可以根据经济问题需要选取时间区间,而且可以考虑投资的时滞等问题。随后原联邦德国学者彼得·卡尔门巴克(Peter
Kalmbach)和奥地利学者亨兹·D·库尔茨(Heinz D,Kurz)提出了了变系数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芬兰学者阿哈马瓦若(Pirkko Aufin
Ahmavarra)研究的包括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引。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1987年8月完成了《辽宁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研制与应用》。而从模型的发展来看,动态的投入产出分析实际上给出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即分析各部门产出量的增长过程。在新增长理论兴起后,有学者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转换为线性内生增长模型。
产业关联理论的模型向最优化发展
线形规划产生后,使原本不具有“最优”思想的投入产出理论向优化方向发展。日本学者筑井甚吉就建立了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线形规划连接的应用模型。而多夫曼(R.Dorfman)、萨缪尔森(Samuelson)和索洛(R.M.Solow)结合线形规划对投入产出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了所谓大道定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建立了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引入投入产出表,使其成为“可计算”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投入产出和线形规划相结合建立的生产供给模型;另一部分是用需求函数建立的最终需求模型。
产业关联理论模型研究的深化
1.60年代原苏联瓦·涅姆钦诺夫院士提出了加边向量方法,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陈锡康研究员将它扩大为生产要素向量。并于1991年编制了世界第一个城乡间的投入占用产出表《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
2.陈锡康还提出了非线形实物模型(1981),刘起运则提出了对称模型(1986),中国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张守一研究员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用于分析部门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效益,系统科学所薛新伟、王冬等研究员还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薛新伟(2000)还研究了包含隐性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王乃静则研究了非线形动态模型(1989),冯保存等先后研究了模型与模糊数学的结合,姜照华(1996)等还将神经网络理论引入投入产出分析,并有学者将对策论和随机研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
3.英国剑桥大学查德·斯通教授将投入产出表纳入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入了非物质生产部门,从而实现了从早期的MPS体系到SNA体系的扩展。
4.编表和模型的计算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原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戈里格(Gehrig)等人在1975年开始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编表的研究,70年代原苏联也开始开发计划计算的自动化系统。
5.利用HYBRID技术获得编表数据。取得编表数据通常有三种方法:调查法、非调查法和HYB
RID技术(局部调查法)。原陕西财经学院郭菊娥教授(1989)提出HYBRID技术,该方法既克服了调查法编表时间长,又克服了非调查法推算的不可靠性,将前两者很好加以结合。
6.系数修订方法不断改进。从编表到应用有一定的时滞,英国查德·斯通教授首创对直接消耗系数修订的RAS法,后来研究者甚多;对投资系数的修订研究较少,郁红军等人于1987年提出了一个修订公式,考虑了机器设备与建设安装工程的比重变化率、投资年增长率与产出年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产业关联理论的实践应用日益多元化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中,就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裁军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等。(1)从应用范围看,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里昂惕夫早期将其用于一国经济的分析,
目前已扩展地区、部门、企业和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活动;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研究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985年日本则编制了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2)应用的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劳力占用及非物质的灰要素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专门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人口、人才、教育、银行、财会、信息等。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产业关联的理论应用也日趋广泛
罗斯托和赫希曼都将产业关联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之一;而日本学者福井幸男在1975年利用日本投入产出表进行三角化分析,将日本全部63个产业划分为六个产业群;而钱纳里和渡边经彦通过前后关联系数的计算,对美、日、挪威、意大利四国29个产业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将产业划分为四类: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I)中间投入型制造(II)业,最终需求型制造业(Ⅲ)及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IV)加以研究:该理论特别是动态理论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分析方法立足于经济的微观结构及中短期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动态的产业关联理论又被称为“微观动态结构分析理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周振华则分析了产业关联的变化即产业关联的一般基础将由物质流占主导向信息流转变,开辟新的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今天产业关联理论已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应用日益广泛。
投入产出技术的发展趋势
1.编表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投入产出技术与其他经济分析方法和数量经济方法日益结合。如与经济计量学、数学规划方法、数量统计和概率论等。
3.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特别是以下三方面受到重视:(1)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等;(2)知识、创新、生产率增长;(3)世界经济全球化,包括编制国际投入产出表、编制包含进121矩阵的C型投入产出表。
4.投入产出表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棋盘式平衡表,起名为再生产平衡表。在平衡、比例、速度更为科学,在直接消耗、间接消耗的计算方面更为科学。
如何根据消费者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具体市场机制是指各类市场上特定的并起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的成长过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市场的社会属性,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方式,自市场产生以来,它始终存在并发生作用,只是由于市场性质的变更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市场机制是市场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的一个循环运动过程。 马克思曾深刻论述过构成市场的物质内容是供求。即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商品供求是互相对立、统一和运动着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特有的调节方式、调节功能和特殊的运动过程,首先离不开供求这个基本要素。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运动局势和双方的变化直接受市场价格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因此,构成市场机制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价格、供求、竞争,不论市场性质、规模、范围如何,这三大直接要素不会变。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正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共同作用于市场的结果。市场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转化形态和实现形式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与价值不是机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竞争等直接要素的制约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在时间、程度、方向上与价值有一定背离。价格直接影响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市场价格总是首先摆在市场活动参与者的面前,微观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一般先都要考虑价格。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仅看到这一点就片面地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 价格牵动着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但由于供求的变化,价格或一时高于价值,或一时低于价值,商品价值正是这忽高忽低的干劲十足,趋向自我平衡的现实。这种现象,就是市场机制要素交互运动的奥妙所在。由于价格受供求的变动,市场活动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又根据市场价格状况的变化,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了多形式的竞争,竞争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价格——竞争——供求——价格”三个要素互相组合、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一种循环过程。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强行得到贯彻,并继而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动又反过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市场机制运动过程。价格是这种循环的标志,价格的变化既是上一次市场机制要素循环运转的结束标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环运转的开始,如此周期循环,实现着市场运动的自我调节。这种市场机制要素自发、自动地循环,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自然机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上,它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只能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关系总和,商品供求的后面是经济关系。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之所在价格、供求、竞争的制约下而变化,根源来自这种机制组合的原动力——市场经济人的利益。市场机制,根本上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正是在商品经济的一系列客观规律作用所体现的原则或功能的制约和牵动下,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的变化,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自动采取不同的市场经济行为,或者进行自我扩张,增大生产或经营规模,或者进行自我收缩,即减少生产或经营规模,有的还会自行中断其市场经济行为。总之,在经济利益推动和诱导下,市场机制强制性制约着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自动实现微观活动的自我平衡。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的原动力,并不因为市场规模、性质的变更而改变。当然在不同性质的市场上,或者在不同的宏观控制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性质及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国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则经济利益这种原动力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没有多大的诱导力了。但这个问题属于市场的宏观控制机制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国家、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市场,宏观控制机制作为主观外在的控制是不同的,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因此不多论及。 (三)市场机制是一种开放型的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绝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封闭机制,而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经济机制。这是因为,市场本质就是开放的,它作为社会分工发展和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扩大的必然产物,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总体,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横向性、伸缩性、变动性、复杂性的特点。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运动变化,都会受到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在的某此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机制要素的关联和耦合。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场机制的运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生产、分配和消费状况的变化,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的变动(如利率、税率、基建投资、货币流通与发行、汇率等)。国家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甚至自然现象等都会不同程度对市场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发生影响。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1,市场机制的反应比较的敏捷,市场机制的近乎无穷多的市场主体随时都在关注着市场信息,所以市场的微妙变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个主体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自己的判断,采取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市场策略的多元化特征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比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1,市场信息存在真伪之分 2, 市场信息有整体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之分 3,市场信息有长期性信息与短期性信息之分 4,市场选择的多元性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 对第1,如果市场主体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市场机制--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会把他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对第2,市场主体往往是局限于局部市场信息而忽视整体市场信息,往往只对当地市场信息有相当了解,对外地市场信息往往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外地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第3,市场主体同样很可能只关注了短期信息对长期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 对第4,混乱必然导致失谐,导致效率的损失 以上市场机制的四个缺点恰好可以由计划机制来填补 因为1,政府机关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可以对市场信息的真伪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2,政府不仅有优秀人才还可以全国联网,可以对整体信息,外地信息有着更大的把握能力 3,政府内集中的优秀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预测能力 4,政府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公关,协调组织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协调组织服务 所以,市场和计划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对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经济的相对的僵化和单一化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因为对政府效能(计划效能)重视不足,导致了先经济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和无序化的不断的蔓延 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据,根本不可能得到证明,是反科学的,是错误的一、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实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局限。市场机制在外在性与公共品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经济学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贡献有相当的差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信息完全且对称、规模报酬不变、分散决策等等)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交易瞬间完成,交易费用为零。在一般性领域,由于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在长期发挥作用于自发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些规则与体制实质上已经自发地演化出来了而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经济学的贡献只在于对这些规则的产生与功能给予科学的说明,进而揭示人们行为的一般规律。然而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在此碰了壁,一般来说,人类的交易活动并不能自发地演进出有效的规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对人类自发地或以“私了”方式处理外在性问题的经验的一个理论总结)。因此,在这一领域,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论总结和说明,而是理论设计,原因是人类自发的以满足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为目标的交易活动没有演进出这类规则,这些规则与体制有待于设计。 于是科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自由价格机制已经被公认为最有效率的协调和指导配置资源的工具,为什么还有企业的存在呢?这说明进入市场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用企业来代替价格机制可以减少交易费用,这就是交易费用的提出。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外部性包括外在费用和外在收益,即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外部负效应指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将导致资源存量的浪费;外部正效应指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效益,这将导致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激励失灵。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于科斯定理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促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二、市场的有效与失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并不是由它自己确定而是由市场来规定的,这就要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上,以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点。 1、市场有效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种历经几百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证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传递。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同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的功能,即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同某种环境相联系时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2)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这种刺激和激励,对企业(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指市场机制能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用。首先,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实现的。其次,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企业效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的。第三,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质是利润率高低)实现的,因为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资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 (4)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其它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出自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经济当事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努力进取,以便在竞争中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激烈争迫使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等也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 (5)促进效率提高。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否认市场经济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利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的货币刺激,使经济当事人能对个别情况的千变万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场经济国家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有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2、市场失效分析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所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一步说,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诸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与市场有效一样,市场失效(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揭示,市场失效有以下表现: (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费性质,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个人和他人能够同时消费(“消费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既有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产品的消费成本(“消费的非对抗性”),并且不能把拒绝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消费的非拒绝性”),这就难以形成市场价格,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必要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配置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如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设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即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由于“不以市场为媒介”,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价格,人们从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动,是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效状态。 (3)自然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市场由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这是一种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所决定的天然垄断,从而排斥充分竞争,破坏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4)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这将导致市场活动的盲目性。常见的现象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识时,往往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5)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以无数人的自发活动为基础的,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而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事业风险与各种不确定性,造成某种类型的投资活动不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状态。 此外,从道德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在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也有可能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三、政府职能界定 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效,引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理由”,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财政的介入,政府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在当今世界上,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项: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 政府的政治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职能往往在战争、内乱等特殊情况下才充分发挥作用。在和平时期,则主要是实行政治统治,保障社会安定和维护公共安全。目前,人们对政治职能的认识并没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会职能则要复杂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此项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国情不同,使社会职能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由于国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它一般包括属于政府管辖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医疗、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在这些基本方面,中外学者也能达成相近的共识。 政府的经济职能,最早是包括在政府的社会职能之中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事务,经济职能明显扩大,遂逐渐从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职能。战后以来,政府已从传统观念上的政府演变成为现代政府,后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强化,特别是经济职能的不断强化,管理性和服务性职能也得以大大加强。但政府经济职能应强化到何种程度,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却引起了颇多争议,并最终导致近些年来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复归。此外,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也导致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较多争议。但是,对所有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方面却又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并可将之概括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 1、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调节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手段主要有: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其中,财税政策主要是通过所得税、财产继承税的设定、征收以及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等进行收入再分配:通过财政、税收的“自动稳定器”机制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收缩或提前、推后支出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关税进行调节;通过公共事业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调整资源配置;以财政支出来支付有关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提供一般行政服务和建造公共设施等;此外,通过特别折旧等减税措施以及财政补贴,对某些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货币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准备金率的变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率调整以及作为对贷款规模直接限制手段的“窗口指导”进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景气调节。 2、提供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手段主要是公共事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社会公共品或服务的提供及福利政策等。 3、对微观领域的管理或规制职能 政府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包括:禁止垄断、共谋行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业集中等法规;经济直接规制,主要是对自然垄断、公益性领域进行有关进入、退出、价格等方面的直接管理;社会性直接规制及保护消费者政策,包括防止公害、环境保护政策,反毒品、工业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投诉、有关信息公开、防止假冒产品等)政策;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某些特定产业给予一定支持,对某些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管理,通过直接数量限制或关税壁垒,限制同类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对衰退产业的调整给予补贴等援助,促进其资源转移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促进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根据有关法规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援助;为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进行的农产品补贴和促进农业经营合理化所采取的政策;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等。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政府职能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三个政府职能是截然分库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项职能中可以包括其他职能的某些内容,也贯彻了其它职能的目的。如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虽属于社会职能的范围,但从收入分配公平化角度看,体现的是经济职能的要求,从社会安定的角度看,又体现了政治理能要求。同样,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等,既是经济职能的表现,又反应了政治、社会职能的要求。 从上述政府职能所涉及的领域看,正是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职能所包含的内容,都是针对着诸如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偏在、收入分配不公,风险及不确定以及经济波动等市场缺陷问题的。
至于怎么理解“直线型需求曲线和曲线型需求曲线相切处的需求弹性相同”。对于曲线的需求曲线如何计算点(需求)弹性,就是通过切线来...而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是它的切线的斜率。当直线与曲线相切的时候直线的斜率就是曲线在切点的斜率。所以弹性在相切的时候是相等的.
关于“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历蓝月]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1-11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历蓝月”!
希望本篇文章《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