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 ),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
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3)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4、教学难点: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学安排:
1课时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
学生准备:
橡皮泥。
二、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
2. 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法:
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法:
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
3) 课件展示法:
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 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观察分析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
2)动手实验法:
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3)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激情导课
1、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三个瓶子,里面放着三种不同的物体,但不知道是什么,老师要请同学们帮忙弄清里面到底放着什么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不准打开盖子,你们愿意帮忙吗?准备用什么方法?可以小组讨论,想好办法就举手。
2)汇报方法
(摇、掂、用钉子扎空等)
3)动手实践,探究瓶子里到底有什么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这里老师可以适当提醒可以借助老师给你准备的工具,这样学生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汇报瓶子里到底有什么,然后打开瓶子进行验证
5)小结: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知道了瓶子里有什么,那么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它的结构又是什么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地球的内部。
2. 明确目标
1)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
2)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3. 效果预期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
(二)民主导学
1. 任务呈现一: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
2. 自主学习
A. 思考:1)我们该怎样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呢,也是用我们刚才用的哪些方法吗?为什么?那该怎样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2)科学家是怎样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
B. 学生讨论
3. 展示交流
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得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任务呈现二:
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
5. 自主学习
1) 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 讨论交流
6. 展示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7. 任务呈现三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8. 自主学习
1) 小组讨论、交流、确定方案:
该怎样做,注意些什么?
(重点说清做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2)动手制作
(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9. 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
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 科学家是怎样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
2)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了几个圈层?
2. 结果反馈
3. 反思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板书设计:
3. 地球的内部
地球内部的探究:地震、火山、地热、核试验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
地幔
地核外核 内核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资料
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
小学五年级科学的白天与黑夜都有哪些知识?要做手抄报的。谢谢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地球成为无数行星中唯一一个可以供人类生存的家园。然而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地球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世界地球日就这样诞生了。下面是关于世界地球日手抄报资料的内容,欢迎阅读!
1、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为世界上第一个“地球日”。这一天,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发动并组织的保护环境活动,得到了美国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的支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此后,联合国有关组织将4月22日确定为“地球日”,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活动。我国从1990年开始,年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地球的四大层圈
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指地球坚固的岩石外壳,它是生命的层圈。岩石圈由各大陆和面积稍小的岛屿组成。岩石圈中分布着雄伟的丛山、广阔的平原、巨大的盆地和低矮的丘陵,蕴藏着人类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
大气圈:由环绕在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组成,它是生命的保护圈。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和氧气,除此以外,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大气圈像一层松软的棉被包裹着地球,保护着地球。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它是生命的摇篮。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地球是将没有生命。
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空气中、海洋里、地上的和地下的——构成生物圈。生物圈是大气圈和水圈的儿女,它们诞生以后由它们的父母大气圈和水圈养育它们。
4、地球的馈赠——矿产资源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
地球上的矿物已知有3300多种,并构成多样的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以丰富的大型矿产原料基地为基础,建成国有矿山企业1万多个,矿业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大庆、包头、攀枝花、金川等300多座城镇,以矿业开发为基础而兴起。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地球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的资源大国之一,但资源劣势明显。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大宗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铝、铁、铜、黄金、镍、硫、硼、铀、磷、石棉、铬、钾、富锰等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到2020年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将增至39种,供需矛盾十分严峻。地球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掘取和不合理的利用,必将带来资源的枯竭和对人类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5、地球的生命之源——水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也相当紧张。因此水资源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贫乏,不仅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目前,全国666个建制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108个,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严重状况,关键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减少浪费、防治污染和加强管理,要把节水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
6、能源
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化石能源:是由几亿年前的活生物的遗体形成的。主要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组成。尽管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但化石能源仍然是多数人口使用的能源。
煤炭:煤是由远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种固态化石燃料。虽然煤炭的燃烧造成环境污染,但在未来的100年里,煤炭仍然是一种主要
的能源。洁净煤燃烧技术成为当前能源领域开发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开发保持空气清洁的煤炭燃烧技术。
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种浓稠的黑色液体,由几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较浅的内海中的小动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数的石油储藏在地下砂岩层或石灰岩层的小孔中。
把地下石油开采出来后,通过加热蒸馏,从原油中可以分离出燃料和其他产品。
石油占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数汽车、飞机和轮船的燃料。许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药品和化妆品等都是从原油中提取的。
石油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上讲,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天然气:天然气是储存于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气体,它的成因与石油的成因相似。由于它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上部。我国四川等省也有单独成矿的天然气矿藏。
天然气具有清洁、价格低廉和供应安全等特点,它的缺点是极易燃烧,气体泄露会引起爆炸,并发生火灾。
开发清洁能源:像其他活动一样,自然资源的生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大规模的用水、土地的恢复、地貌的改造等都离不开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危害着地球。人类惟一的出路就是寻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能、风能、波动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等。
7、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环境问题的三种主要类型是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
资源利用:人们所利用的环境中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资源。一些自然资源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称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包括阳光、风和树木等。一些自然资源是不能被恢复或再生的,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和石油。当不可再生资源被不断使用时,它们最终也许会枯竭。
人口增长:随着医学、农业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得到延长,死亡率开始下降。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同步增长。
环境污染:环境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变化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经常是伴随着有益于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例如 煤来发电,都带来了大气污染。有一些杀虫剂能杀死些农作物的昆虫,但它都带来了环境污染。
8、地球的心腹大患——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是地球灾害系中的一种。根据我国其发生、发展过程,可概括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后者如地面沉降等。
对我国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土地退化灾害等。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发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00亿元以上,人员死亡约1000人。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的灾害,并可以诱发一系列其它地质灾害。据统计,上世纪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达260万,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
崩塌、滑坡、泥石流——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9、世界地球日诞生背景
美国的1970年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失败,在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露事故。人们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鉴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美国国会在地球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伦特·杜贝斯、保罗·埃利希以及拉尔夫·纳德等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 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 000所高等院校和2 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随之,各国的政府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地球日成为多个国家共同的环保纪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地球日,全球有141个国家、2亿人参与,成千上万的各项活动在各地展开。参与团体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人们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目的是提醒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10、地球日的意义及作用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美国国内,根据总统令,1971年和1972年的地球日扩展为“地球周”。在随后的几年旦,美国国会通过了28个有关环境的重要法案,其中包括《净化空气法》和(净化水源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
在国际上,在“地球日”的推动下,各国保护环境、救救地球的呼声日益高涨。1971年6月27日至7月3日,在芬兰举行了“环境未来国际会议”。中国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内设立防治污染的“三废”管理机构。在第——个“地球日”之后的第2年,即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在世界环境保护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地球日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久,在1973年1月,联合国设立了环境规划署。国际上许多热心环境保护或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组织,如“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也应运而生。
在世界范围内,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政府机构和群众性环境保护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增加,“地球日”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1、 关于世界地球日标语
1、绿色生活宣言环保教育游戏。
2、多栽一棵树,就给人类多增添一丝生存的希望。
3、保护海洋,防止赤潮。
4、美好的环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5、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6、人人节约一点能源,世界增添绿洲无限。
7、你来绕一绕,我来笑一笑。
8、小草青青,脚步轻轻。
9、让绿色与我们共存!
10、把绿色带入校园!
11、清澈的河水是动物们的镜子,不要让河水再次污浊不清。
12、保护蓝天碧水。
13、保护环境系各人,美化校园靠大家。
14、花儿以花香回报我们,我们只需脚下留情。
15、地球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
16、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17、人类离不开花草,就像婴儿离不开母亲的怀抱。
18、少一个脚印,多一份芳香。
19、谁不爱家?谁不爱妈妈——保护地球。
20、大路随你走,别踩在我头。
21、建设“四化”离不开绿化。
22、小草青青,脚下留情。
23、让校园成为绿色殿堂。
24、芳草依依,大家怜惜。
25、促绿色消费,做绿色选民。
26、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环保绿色家园。
27、使“母亲”成为乐园,需要“儿女”携手努力。
28、迈步留意地下草,掸指莫折枝头花。
29、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30、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31、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32、走一走,看一看,花红柳绿美无限。
33、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34、同建绿色校园,共享鸟语花香。
3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6、请爱护每一棵树,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泛滥的洪水和贫瘠的沙漠。
37、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需要我们人类的节制和努力!
38、节约能源,大有可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9、捡起片片纸,传递深深情。
40、少抽一支烟,多栽一棵树。
41、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树枝不乱摇!
42、小草正在生长,踏入请想一想。
43、爱护花草,从我做起。
44、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
45、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46、种一棵树,绿一片天。
47、小脚不乱跑,小草微微笑。
48、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
49、让花更红草更绿心灵更美。
50、请高抬贵脚,饶了你脚下的小花小草。
51、多种一棵绿树,多添一份希望。
52、草木亦通灵,踏之何忍?
53、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54、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55、绿色草坪,无须纸化点缀。
56、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心是纯粹的。
57、请让我们的腰杆永远挺直!
58、让小树和我们一起快乐成长!
59、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60、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居更佳。
61、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62、植一树绿荫,让鸟雀不再离乡背井。
63、山水美如画,咱是画中人。
64、爱青山绿水,爱蓝天白云。
65、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
66、当你不要我时,请把我送回家。
67、绿色家园,伴我成长。
68、红花绿草满园栽,风送花香碟时来。
69、从前森林树,今日变秃木,环境需保护,重把家园组。
70、爱护花草,爱护生灵。
71、护一河绿水,让鱼儿重返故里家园。
72、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
73、小草对你笑一笑,请你把路绕一绕!
74、树木拥有了绿色,地球才能有脉搏。
75、让话草有一片宁静的土地。
76、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77、让我们当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78、我爱花,我爱草,我爱青青小树苗。
79、绿色是暖色,多增添几片暖色,就会少一片冷色。
80、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学四年级科学:地球上有什么教案
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
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二、猜想假设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三、制定方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或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2、整体感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
(1)、出示课件:转动的地球模型。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个地球模型上发现了什么?
四、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
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3、交流地球表面陆地形态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
(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填写记录卡,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
(2)、全班交流地球陆地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况。
①交流珠穆朗玛峰、张家界的山、华山、泰山、阿尔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态山地的与文字。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山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态各异;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
②交流平原的资料,讨论平原的特点。
③交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的与文字。
4、引导学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A、学生交流搜集的动、植物的及文字。
B、多媒体出示: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的动、植物的;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约有30多万种。
C、讨论:看到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
D、学生汇报并小结: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和动、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应该和动、植物和谐相处。
活动三、分类整理资料
1、学生讨论怎样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讨论:我们搜集的关于“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
3、每个小组选择一至两类内容办手抄报。(把课前制作的资料卡直接贴在相应的位置。)[直接贴资料卡可以节省时间。]
4、展示与评价。
[将各小组办好的手抄报按一定的顺序张贴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长期展出,可以充分发挥所搜集资料的作用,还可以给尚未交流的资料提供交流的机会。]
[本环节中,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想到整理资料的方法——分类,进而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更强,对地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层次。
五、拓展创新
本课围绕“地球上有什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真正体会到地球的多姿多彩。
关于“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觅荷]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4-23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觅荷”!
希望本篇文章《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