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我方认为对知识网红的崇拜增加了个人知识积累,提高了个人思考能力。我方发现,随着近三年的业态竞争,行业对知识网红的打磨也日益完善,对知识内容的输出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比如,得到APP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品控手册,从知识点如何讲解到课程如何架构无一不经过精心的设计。抖音短视频对知识普及类视频制定了严格的推流机制,结合定期的内容复查,对传播虚假信息、造谣传谣的视频将实施限流甚至封号的处罚。
此外,我方通过《2019抖音数据报告》发现,抖音排名前十的头部知识网红均是其传播内容所在领域内的专业人才或工作者,这使得其视频质量得以保证。因此,就当前业态现状来看,知识网红发展的结构模式已然健康持续,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持久良性的输出。其次,以上述的十位头部网红为例,我方发现其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均是将知识场景化,即把理论知识与生活情景或时事热点相结合。比如知识网红珍大户,在马云炮轰监管机构事件后,在抖音而知识网红通过知识场景化的方式,将知识进行降维传授,以更浅显易懂的方式,面向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进行通识教育。
正如樊登先生所说,在今天的时代,解释清楚一件事更具有长久价值。社会从来不缺乏掌握知识的精英学者,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网红获得大量关注的核心逻辑,正是用深入浅出的叙述擦拭去经典上的积灰,让知识的影响力与知识的讲述者浑然不可分,让知识在当前以注意力为货币建立起来的网络王国再次抢班夺权。但这一次不仅靠知识的神圣,还有讲述者的魅力。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还有哪些学霸走红网络?
在自媒体时代,网红逐步兴起,知识网红也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知识网红能够营造全民热爱学习的氛围,但是真知的获取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我认为对知识网红的崇拜并不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知。
首先,知识网红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知识焦虑而催生的。其中不乏一些知识网红贩卖知识焦虑,他们深谙互联网运营之道,传播一些不良思想观点甚至是伪科学,给受众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崇拜,又怎会让我们离真知越来越近呢?
其次,崇拜是什么,是尊崇奉拜,当我们对一个人崇拜的时,还会去质疑他们的言论吗?然而追求真知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对原有知识进行批判和思考进而得出新的知识,面对我们崇拜的知识网红,又有多少人会去批判呢?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知识是推进真知向前的起点,而知识网红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让我们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去思考。所以,毫无疑问对知识网红的崇拜,并不会让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去探索真知。
另外,知识网红究其本质仍然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知识网红的崇拜超越了内容,转而到了他们个人,而即使是注重内容的人,知识网红往往都是直接给你实验结果,这无疑会限制我们思考,只记住结论而不知其理,这又怎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知呢?
最后,知识网红还处于新兴状态,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他们属于新事物,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我们的现在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现在的网红质量参差不齐,卖人设营销的知识网红大有人在,且后续的质量问题也无法确保,所以对在当下知识网红的崇拜,并不利于我们去接近真知。
“知识网红”教考研年入三百多万是真的吗?
有两个学霸级的人物火了。一个是潘周聃,一个是韦东奕。潘周聃的出场惊煞人也。在《最强大脑》第七季比赛现场,主持人说:“有请潘周聃!”他起身上场时,那犀利的眼神,霸气而略显妖娆的扭头,再加上狂拽的出场方式,一下子便抓住了网友们的眼球。他因为这一个魔性的起身动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情追捧,短短一周涨粉百万。以“潘周聃”三个字创建的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了30亿。如此高的热度,他到底什么来头?
潘周聃今年29岁,中学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奶茶妹妹”章泽天的校友;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妥妥的世界级学霸;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更是爱因斯坦的母校。原来潘周聃不仅仅是长得帅气,而且还是一个超级学霸啊!潘周聃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毕业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一边搞科研,一边投身于自媒体中,一不小心还成了网红。
潘周聃的到来,给人吹过一个清新的风,他告诉人们:学霸不等于书呆子。读书带来的不仅是功利,你所读过的每一段文字、学过的每一点知识,都已融入在了你的气质里、谈吐中,帮你洗去浮躁,心态和眼界都会变得更加开阔。爆红后的潘周聃没有开直播,没有接广告,也没有带货。他只是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日常,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带着粉丝们、学生们一起领略学霸背后丰富精彩的世界,给大家做着科普。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个学霸:韦东奕。
去年在北大校园里,一手拿2个馒头,一手拿1个矿泉水瓶。他的相貌与潘周聃形成反差,潘周聃英俊潇洒,韦东奕朴素纯粹。想不到馒头和矿泉水成了韦东奕的标配,他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今年韦东奕再次火了一把,成为网红的平方。这回是因为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要验算一个公式来测验产品的物理性,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拥有6个博士的研发团队。结果6个博士演算了4个月,毫无结果,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出请韦东奕帮忙。韦东奕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这次更验证了韦东奕真的是“韦神”,这个事情很快上了热搜,韦东奕再次成为人们的偶像。潘周聃和韦东奕都是学霸,潘周聃是自带网红的青年才俊,有着谦谦君子和温文尔雅的风度。韦东奕则是“刚毅木讷近乎仁”,专注简朴自然的北大数学大神。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人之所以红,是因为大众对知识的向往和崇拜,崇拜学霸,尊重人才,这是非常美好的精神,更是蒸蒸日上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合该是网红,希望他们能够引领一代风尚,让知识和人才成为新的偶像。潘周聃、韦东奕两个学霸,张扬与内敛齐飞,他们不是偶像谁是偶像?
网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厦门的“拖鞋哥”小颜目前是CCtalk上的“知识网红”,爆款课程是新闻传播考研教学,目前预计年运营流水能达到320万元。
谈起“拖鞋哥”做网师的原因,还要从两次车祸讲起。2012年的时候“拖鞋哥”出了一场车祸,让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他选择报考厦门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并于2014年被顺利录取,可是没想到接下来又出了一场车祸。在家休养的两个月时间里,不甘于现状的“拖鞋哥”写了一本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书籍,并很快在专业圈子里有了知名度。后来他到“淘宝同学”上开了一个付费课程,“但由于当时知识付费的风气还没有兴起,自己的知名度还有欠缺,三节课卖3元钱,一节课1块钱,只卖了130多位学生,有500元的收入,这是我作为网师的第一笔收入。”“拖鞋哥”回忆。据说后来这一课程被他人传到网上,近四年时间已经累计播放10万次了。
在尝试过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之后,今年5月底“拖鞋哥”转战到CCtalk平台。“因为我认为CCtalk是一个相对较好的产品,首先它有一个标准的支付通道和支付流程,大大节省我们的运营成本。其次,我们直播讲课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包括PPT直播、音频同步、屏幕同步、摄像头、文件共享等都达到90分水平。”目前,“拖鞋哥”已经不是一个人奋斗了,他组建了一个40多人的授课团队,其中两个人是全职,其他人员为兼职。在营销方面,收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免费课程中,单个课程报名人数达到3700多人。他预计,今年经营流水能达到310万至320万元,比之前的评估高出50%左右。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扩展资料:
网红相关延伸资讯:知识网红
“知识网红”的崛起,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凭借对古诗词的独到见解以及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在抖音短视频上成为网红教授;而复旦大学哲学教授陈果则将妙语连珠的思修课拍成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专家表示,教育也是一种社交,被教育者在优质内容的熏陶下,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也会得到升级。当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有意识地将互联网作为自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场所。
当然,对于“知识网红”,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知识服务,更好满足消费者学习成长的诉求,同时也让知识生产者更好地获得收益,构建良性的知识变现体系。另一方面,更要以此为契机,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自我学习的能力。
人民网-“知识网红”传播正能量
百度百科-网红
关于“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凝旋]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4-32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凝旋”!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反驳知识网红传播知识娱乐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