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
(1)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
①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③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是快速射血期。因为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而舒张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左心室内压应在充盈开始之前最低即等容舒张期末最低。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3.心脏作功
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
三、心音
1.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异同:
标志 心音特点 主要形成原因
第一心音 心室收缩开始 音调低,历时较长 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 心室舒张开始 音调高,历时较短 半月瓣关闭振动,血流冲击动脉壁的振动
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形成机制:
(1)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这一时期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其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流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都引起机械振动,从而参与心音的形成。但各种活动产生的振动大小不同,以瓣膜的关闭作用最明显,因此第一心音中主要成分是房室瓣关闭。
(2)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半月瓣关闭。
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是一种低频率振动,其形成可能与心房收缩和早期快速充盈有关。在儿童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属正常,在成人多为病理现象。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五、心肌细胞的类型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特殊传导系统包括:(1)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慢反应细胞。其中,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无自律性,传导速度最慢,是形成房-室延搁的原因。
(2)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快反应细胞
3.区分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标准:动作电位0期上升的速度。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快。多由Na+内流形成,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Ca2+内流形成。
六、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1.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K+泵的转运。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复极电位。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
静息电位/舒张电位值 阈电位 0期去极化速度 0期结束时膜电位值 去极幅度 4期膜电位 膜电位分期
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值-90mV -70mV 迅速 +30mV(反极化) 大(120mV) 稳定 0、1、2、3、4共5个时期
窦房结细胞 舒张电位-70mV -40mV 缓慢 0mV(不出现反极化) 小(70mV) 不稳定,可自动去极化 0、3、4共3期,无平台期
4.心室肌与快反应自律细胞膜电位的不同点:
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缓慢去极化。(起搏电流由Na+、Ca2+内流超过K+外流形成。)
七、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
(1)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顺序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搏点。
(3)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2.传导性: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传导的特点:(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
3.兴奋性:
(1)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当血钾逐渐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血中K+轻度或中度增高时,细胞膜内外K+浓度梯度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接近,兴奋性增高;当血中K+显著增高,静息电位绝对值过度减小时,Na+通道失活,兴奋性则完全丧失。因此,血中K+逐步增高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4.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2)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Ca2+、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低O2、酸中毒、乙酰胆碱等减低心肌的收缩力。
八、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1.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2.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3.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作用机制:
(1)迷走神经→乙酰胆碱→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2)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增加Ca2+通道通透性。
记忆方法:(以乙酰胆碱为例)
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结合后产生心脏活动的抑制,其原因是影响到心肌电活动的特性,而心肌电活动的改变必然是离子浓度或通透性变化所致。通常情况下,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加,因此,乙酰胆碱可能是增加了某种离子的通透性。如果Na+通透性增加,会出现Na+内流增多(细胞内Na+浓度低)、增快,4期自动去极化加速,这与乙酰胆碱作用效果相反;如果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将增强心肌的收缩力等改变,这也与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相反;如果K+通透性增加,心肌兴奋性、自律性都将降低,这与乙酰胆碱作用效果一致,因此,乙酰胆碱是通过增加细胞膜对K+通透性产生作用的。同理可以推出儿茶酚胺主要通过增加Ca2+通透性而发挥作用。掌握了这咱推理方法,就无需逐项记忆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九、心电图各主要波段的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Q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十、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
作用: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
2.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
作用: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
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4.容量血管——静脉。
作用: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
十一、动脉血压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形成血压的基本条件:(1)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脏射血。
3.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5.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起伏。
十二、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1.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脏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0.4~1.2kPa(4~12cmH2O),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
(2)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4)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十三、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1)将"循环"理解为"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流",那么,"微循环"就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血流",因此,微循环3条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动脉……微静脉”。
(2)迂回通路是交换物质的场所,必然包含真毛细血管,即"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交换血管的血流受组织局部代谢的调控,因而真毛细血管(无平滑肌)前必须连接调控血流的结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动脉平滑肌丰富,因此二者之间应有一过度——后微动脉。
综上所述,营养通路的组成应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同理,可以推出另两条通路的血管组成。
3.微循环血流调控:
(1)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
(2)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十四、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1.减压反射
(1)基本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将冲动传向中枢→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抑制、交感缩血管纤维抑制→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
(2)特点:①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
②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
③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2.心肺感受器反射
(1)在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2)反射过程:牵拉、化学物质→心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3)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
十五、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3.心钠素:
(1)作用:①心搏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
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
③抑制肾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抑制交感缩血管中枢,同时心钠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时,保钠、保水及缩血管激素分泌减少,而排钠、排水激素分泌增多。心钠素是利尿、利钠激素,血压升高分泌增多。
4.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激肽、组胺、组织代谢产物等调节局部血流量。
十六、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
工作细胞三些人入侵该怎么消灭
据了解,人的身体内含有约37兆2千亿个细胞。他们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的工作,其中包含各种细胞,各司其职有着各自的作用。
红血球,红血球因含有机大量血红素而呈红色,通过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血球的工作就是在人的体内来回奔走,把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角落的细胞中,将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成年男性体重每微升血液中越有430万-570万个,成年男性体内有390万-520万个。
白血球,学术名称中性粒细胞,主要工作是清除从外部入侵体内的细菌及病毒等异物。中性粒细胞占血液中白血球半数以上。因白血球拥有名为L-选择素的粘附粉丝,因此可以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白血球的数量每微升约3500-9500个,数量超多。
巨噬细胞是白血球的一种,捕杀细菌等异物找出抗原及免疫信息,同时也是清理死去细胞及细菌的清洁工。
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是将入侵体内的细菌及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片段当做抗原递呈,拥有想恰免疫细胞传达康源信息的职责。如同其名字一样,一般向周围伸出树突般的突起。
树突状细胞具有可能使初始T细胞活性化的能力。
血小板,当血管发生损伤时聚集起来堵住伤口止血,是血液成分的一种,比一般的细胞小。
辅助T细胞,在接到外敌入侵的消息后,基于敌方情报制定正确攻击战略的司令官。
杀手T细胞也叫细胞毒性T细胞,遵从辅助T细胞的命令出动,是识别并破坏移植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癌细胞等异物的杀手。
淋巴球是白血球对的一种。占血液中白细胞的20-40%。负责面议的血液细胞,杀手T细胞也是淋巴球的一种。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与静脉的细血管。
初始T细胞是从未识别过抗原的未成熟的T细胞。
效应T细胞是活性化的初始T细胞。
B细胞(抗体产生细胞),针对细菌或病毒等抗原,生产名为抗体的武器作战,是淋巴细胞的一种。
Mast细胞(肥大细胞),在大量产生的lgE刺激下发生反应,分泌组织胺及白三烯等化学递质。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血球的一种,占白血球总数不到1%,嗜碱性粒细胞遇到特定的抗原时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生产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引到问题部位的物质。嗜碱性粒细胞被认为有免疫相关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也是白血球的一种,只占白血球总数的百分之几,在过敏或感染寄生虫时增值,与其他白血球一样具有图案是能力,虽然吞噬能力较弱。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
工作细胞》听名字大概讲的是关于细胞的,也是一部科教番,看过之后,学到了不少在学校里生物课上讲的知识,还是蛮涨知识的。通过动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们身体的细胞是如何工作和产生不同的作用,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更加通俗易懂,不仅能学到知识,又能看动漫,一举两得,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1.肺炎链球菌
从动漫中看出,它进入我们的身体,破坏组织内的细胞,并四处逃窜躲避白细胞的追杀,后来被一个喷嚏给带出体外。那它是什么呢?我也是边看边查资料了解了它。
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40%~70%的正常人上呼吸道中携带有毒力的肺炎链球菌。由此可见呼吸道黏膜对肺炎链球菌存在很强的自然抵抗力。当出现某种降低这种抵抗功能的因素时,肺炎链球菌可引起感染。
2.荚膜
动漫中肺炎链球菌抵御白细胞攻击的防御武器。荚膜是肺炎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无荚膜的变异株无毒力,感染实验动物,如鼠、兔等,很快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杀灭。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并繁殖。
3.红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呈红色在血液循环中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
动漫中扮演的女主角,通过手推车运输货物来比喻红细胞是如何工作的。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10μm的毛细血管时,须单独通过,这样有利于物质的交换。血液中大部分成分为红细胞,红细胞会将肺部的氧气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并将二氧化碳带出。(在动漫中,把病菌带到肺部的毛细血管中讲到)
4.白细胞
白血球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在动漫里扮演一位像特工一样的人物,专杀这些入侵的外来物种。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图中是嗜中性粒细胞。
5.树突状细胞
动漫中的识别病菌的情报人员。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的能有效激活初始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6.血小板
从描绘的小女孩可以看出,血小板比其他细胞要小。
血小板是细胞碎片,体积很小,形状不规则,常成群分布在红细胞之间。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7.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淋巴细胞
动漫里扮演着更强大更厉害的防御部队,能更快地消灭病菌。
辅助性T细胞是一种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它的表面有抗原接收器,可以辨识抗原来抵抗入侵的病菌。辅助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扮演中间过程的角色:它可以增生扩散来激活其它类型的产生直接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
细胞毒T细胞:消灭受感染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就像一个“杀手”或细胞毒素,因为它们可以对产生特殊抗原反应的目标细胞进行杀灭。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病菌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开始自我工作,发现入侵者,白细胞首先抵御,然后在识别抗原,扩展并释放更强大的免疫细胞对抗,从而消灭掉病菌。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七年级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8-10章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 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水:约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占体重的4%,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糖类: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夜盲症?--缺维生素A;佝偻病?--缺维生素D;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坏血病?--缺维生素C;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从上到下):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它具有容纳、磨碎、搅拌、运输的功能。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促使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小肠:吸收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胃:吸收部分的水和酒精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上层淡**的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下层暗红色)、白细胞、血小板(两层交界处很薄的层白色物质)。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检查项目 形态结构 正常参考值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RBC) 无细胞核、圆饼状 男:5.0?1012个/L
女:4.2?1012个/L 运输氧的功能 数量过少引起贫血,多吃一些蛋白质和铁含量丰富的食物。
血红蛋白
(Hb) 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底的地方与氧分离。
白细胞
(WBC) 有细胞核
结构多种 (4?10)?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发炎时,数量会增加。
血小板
(PLT) 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1?3)?1011个/L 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过少:流血不止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同型血为原则。(输血时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
第二节:血液循环
一、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类型 分布 功能 结构特点
管壁 弹性 管腔 血流速度
动脉 身体较深处 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 厚 大 小 速度快
静脉 身体深层或浅层 把血液从全身送回心脏 较薄 小 大(四肢血管内有瓣膜) 速度慢
毛细血管 全身各外 血液和组织细胞在此进行物质交换 极薄(仅由一屋上皮细胞构成) 小 极小 极慢(只允许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
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的壁最厚。
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 ? 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 ? 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 ? 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Х心率(75次/分)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
心动周期(0.8S)=60秒(一分钟)?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 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
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部及内脏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三、血压与脉搏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
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 人体的能量量供应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
1、热价: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糖类:17.15KJ
蛋白质:23.43KJ
脂肪:38.9KJ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
二、细胞通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生物细胞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第2节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一、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3、鼻?鼻腔(算黏膜?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使吸入鼻腔的空气空得温暖、湿润。
4、咽和喉
(1)咽: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2)喉:由软骨和声带组成。
5、气管(支气管):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痰)
6、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肺泡: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吸气: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容积增大,肺内气体压力相应下降,气体吸入;
呼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力相应上升,气体排出。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11-12章第十一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1节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1、 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 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3、 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
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
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二、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输尿管:输送尿液
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
三、尿的形成
1、血液((水、无机盐、尿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肾小球的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管重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形成尿(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
2、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血浆 900?930 70?80 1 0.3 0.04 9.0
原尿 970 微量 1 0.3 0.04 9.0
尿液 950 0 0 1.8 0.05 11.0
四、尿的排出: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贮存)?尿道(排出体外)
五、排尿的意义:
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3节 皮肤与汗液分泌
一、皮肤的结构(皮肤也是代谢废物的器官)
1、皮肤的附属物: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毛发:保护皮肤、保持体温
汗腺:分泌汗液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滋润皮肤
指(趾)甲:保护指尖
2、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分角质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
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3、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二、汗液的形成与分泌:(对体温调节有作用)
1、汗液是在汗腺中形成的。
2、汗腺:分泌部和导管两个部分。
3、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血管中吸收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形成了汗液。
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第1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人体内的调节过程十分复杂,其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人的自我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大类型。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它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代谢中心)和突起组成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短,是树状分支;轴突:长,分支少
神经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功能。
三、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叫灰质。大量神经元突起成束聚集之处称白质。
反射弧的结构:包括①感应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元: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④传出神经元: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致效应器 ⑤效应器: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感应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四、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反射的形成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 大脑皮层下的脑干和脊髓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固定、不会消退 暂时,可以消退。改建重组
实例 ?吃梅止渴 望梅止渴?、?想梅止渴?
五、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1、在大脑的表面呈现许多的沟和回,这使大脑的实际表面积要比平滑的外形大许多。
2、大脑皮层就是大脑表层的灰质结构。有极大数量的神经元(数目可达140亿)。
3、大脑皮层居于最高级中枢地位,它的生理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中枢。
4、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是对侧控制的。
5、,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神经调节方式,但能够对文字和语言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
一、眼与视觉
1、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2、眼球的结构:
眼球:(眼球壁、内容物)
(1) 眼球壁: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透过光线;巩膜?白色不透明、支持和保护作用。
中膜:脉络膜?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暗室,防止光的在眼球内产生折射)
虹膜?有色素,围成瞳孔。
睫状体?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调节焦距,当眼睛往远处看时,睫状肌松弛,若是看近处,睫状肌就会收缩。)
内膜:视网膜?(视细胞)光的感受器,与视神经直接相连。
(2)内容物: 房水:稀薄的液体。
晶状体:富于弹性的凸透镜。(对进入眼球内的光产生折射)
玻璃体:较脆弱的透明胶冻状物。
(3)瞳孔:光线的通道。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3、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视网膜(成像,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近视与远视、假性近视。
晶状体 眼球前后径 成像位置 矫正
正常眼 正常 正常 视网膜上
假性近视 曲度过大 正常 视网膜前方 注意用眼卫生
真性近视 曲度过大 过长 视网膜前方 凹透镜
远视眼 弹性小 过短 视网膜后方 凸透镜
二、耳与听觉
1、耳是听觉器官,卫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2、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
(2)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3)内耳: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半规管(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3、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锤、砧、镫)?耳蜗(冲动)?位听视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形成。
4、咽鼓管:连接咽与鼓膜之间的小管。
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
三、嗅觉与味觉
1、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配套顶壁,叫做嗅黏膜。
2、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
3、当患感冒时、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4、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性。
5、味觉的感受器叫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间和侧缘。
6、四种基本的味觉:酸(舌两侧)、甜(舌尖)、苦(舌根部)、咸(舌侧前)。
7、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8、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第三节 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组成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腺:无导管,其分泌物可进入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如垂体,肾上腺、胰岛、性腺。
2、外分泌腺:有导管、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去。如:唾液腺,胃腺,肠腺等。
3、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二、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腺体类别 导管 分泌物去向 举例
外分泌腺 有导管 进入体内管腔或排出体外 唾液腺、肝脏、肠腺、胃腺、皮脂腺等
内分泌腺 无导管 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三、四类激素的对比
激素种类 产生部位 生理作用 缺乏(过多)时引起的病症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变化规律(身高、体重) 幼年期 过多:巨人症
不足:侏儒症
成年阶段 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婴、幼儿时期 过少:呆小症(智力低下)
成年人 不足:甲状腺肿
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降低血糖浓度 缺乏时,形成糖尿。
性激素 性腺 促进相应的男女生殖器官生长和发育的显著作用,同时还能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四、相关知识点:
1、甲状腺的合成需要碘:如果碘不足会患甲状腺增生肿大(大脖子病)
补充:食盐中加碘;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生植物。
2、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胰液,通过胰导管输入十二指肠。
内分泌部:胰岛素(当人体的胰岛素过少时,可采用注射胰岛素制剂)
下一页分享>>>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北师大版
关于“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代双]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5-38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代双”!
希望本篇文章《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理学笔记——第四章 血液循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