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儒家是以孔子思想为宗旨的一种哲学,道家是老子创立的学派,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劝诫人们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因果轮回,终会得到好报。儒家思想有忠君, 有孝义,更提倡一 种博爱心理,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可以爱的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大分量,是封建统治者最喜欢驭使人们的托词。不过儒家思想里的有些思想精义确实很可取的,比如孝心,比如博爱等。
其实个人倒是很推崇道家,总感觉道家就是一种仙气飘飘的所在,什么都放得下,想得开,为活着而活着,成天过着闲云野鹤一样的生活,静下心来就琢磨自己的学说。道家是以完善自己为要义,是出世,但儒家是要用道义治理国家,完成自己的夙愿,那是出世。道家可以这样理解,他在明晓了入世的种种后,依然选择出世,做个简单潇洒的人比做一个严肃的被俗物缠身的人轻松多了,而且快乐也容易获得,是那种内心的、不为物欲所左右的快乐。
佛教呢,好像都是些老太太信奉吧,但是身边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多,大家既没有出家,有没有到处行乞布施,大家都过着正常的生活么,只不过有些时候嘴里会蹦出一句充满禅意的句子。国人们好像没什么信仰似的,他们信仰的是自己,信仰的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矩,只是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的时候,兴许就会想到佛教了,想昄依佛教解除心理的不安或身体上的痛楚。
儒佛道三者都有自己的教义,尤其是儒家的进取精神一直为国人们所称道,但是真正说出这三者的内涵,绝不是三两句可以说得清。但记得一句话,儒家叫人入世,道家叫人出世,而佛教思想里既有入世,也有出世,到底是何样的,需要自己仔细揣摩。
?
?
儒家是什么
儒家八派
所谓“儒家八派”,即指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学派。下面分别介绍:
1.子张之儒? 子张即颛孙师,是孔丘的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小孔丘48岁。他提出:“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意思是知识分子要作到临危不惧,杀身取义;看到利益时,要想到得利是不是符合正义;祭祀祖宗要恭敬;办理丧事要悲哀。提出正人先正己的观点。
2.子思之儒? 子思即孔伋,是孔丘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他是曾参的学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中庸思想,提出以“诚”为治国的根本。《四书.中庸》据说是他的作品。
3.颜氏之儒?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丘的弟子中姓颜的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何。有能力有资格收徒讲学的只有颜回一人,而且,颜回在孔子在生之时就收徒讲学了。但是,他没有著作传世。颜氏之儒应该是颜回的学生为主形成的学派。
4.孟氏之儒? 即以有名的孟轲为首的儒家学派。他受业于子思的学生,据说很得孔子的嫡传。提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修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应该“重仁义轻功利”,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指的这一学派,也称“孔孟之道”。
5.漆雕氏之儒? 孔子学生漆雕开为首的一个儒家学派。以行侠仗义为特点。是孔丘儒学中唯一的一个重视武术的一个学派。无著作传世。
6.仲良氏之儒? 据说是《孟子》中据说的陈良为代表的一个儒家学派。特点是提倡“移风易俗”。
7.孙氏之儒? 即荀卿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实,他是从儒家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法家学派。提出“法后王”,“天行有常”,“性恶”论。后来受到宋代理学的激烈攻击。
8.乐正氏之儒? 据说是曾参的学生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坚持“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以上就是儒家从战国时期到两汉时期的几个学派 为滥觞。向后传道过程中,多次被打倒,又重新被人们认识和使用。并渗透在传到中国的各种宗教派别,以的于各种宗教的本土化弘扬。
孔子之后的八个学派各有其精华,均以孔子论语及四书五经为解释之蓝本,以生活为材料,以道德为根基,以价值为判断标准,以治国理政为核心,以道为规律遵循。
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 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儒家的发展——
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但理学也包括了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所以又称"宋明理学",其派别很多,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陆王"心学"等……
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空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
广泛意义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中,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马克思主义派,一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儒家在近代的没落——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们时,近代便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红皂白大加诋毁。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它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老子为教祖,称“太上老君”。道教信徒供奉许多神。道教神仙的排列次序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统治体系。道教主张“重人贵生”,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鼓励信徒积极生活,对社会抱入世的态度,因此,道教是主张“入世”的宗教。道教主要有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也必须素食、独身、住庙。
关于“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汰笑洒]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5-43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汰笑洒”!
希望本篇文章《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