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

网上科普有关“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需求与...

网上科普有关“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需求与供应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指大众因需要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要求;而供应就指贩商响应大众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供给。它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可用需求曲线来解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交点是均衡点。当需求数量Q上升(则需求曲线沿着坐标轴Q的正向移动),而供给数量Q′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即均衡数量)亦会上升,均衡价格、数量会出现变动,见图示;反之亦然。编辑本段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决定一般来说,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反过来,供求决定价格,并通过调节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影响市场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因而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首先是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是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实体,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反作用于价格,成为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短期来看,市场供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直接因素,它使价格围绕着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的平衡与不平衡,调节着生产要素的流入或流出。其次,短期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方向和程度。一般来说,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不仅如此,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程度大小。最后,长期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价值。一般来说,长期供过于求很少出现,而供不应求是长期供求关系的主要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也适合生产价格的形成。马克思说:“市场价值(关于市场价值所说的一切,加上必要的限定,全都适用于生产价格)包含着每个特殊生产部门中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人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把危机和生产过剩的情况完全除外,这一点也适用于所有的市场价格,而不管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或市场生产价格有多大的偏离。”编辑本段需求曲线(1)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量。它包括两个条件,即消费者愿意购买和有支付能力。如果消费者没有支付能力,即使有获得某种使用价值的愿望,也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2)需求函数和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数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我们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即: =f(P,T,I, , ,e,A) 为此,我们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基本因素作些具体分析: 1)商品自身价格(P)。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需求量将会越大。 2)消费者偏好(T)。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很显然,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3)消费者收入(I)。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这类商品被称为正常品。而对另外一些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会使得需求量减少,这类商品被称为低档品。 4)替代品的价格( )。所谓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洗衣粉与肥皂、植物油与动物油、石油和煤炭,等等。一般来说,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5)互补品的价格( )。所谓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与汽油、家用电器与电,等等,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 6)对未来价格的预期(e)。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就会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A)。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国家政策、风俗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商品的需求量。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某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及其变化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需求曲线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T、I、 、 、e、A等因素不变,集中考察商品自身的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由此,需求函数可简单地表示为: =f(P) 但是,需求曲线也存在例外,具体为: 1)某些商品的价格越下降,需求越小。例如,珠宝、项链等装饰品,是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如果价格下降,它们不能再代表这种社会地位与身份,对它们的需求就只会减少。 2)某些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就越大。例如,古董、古字画、名贵邮票等珍品,往往是价格越高,越显示出它们的珍贵性,从而对它们的需求就越大。 3)某些商品,小幅度的降价,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价,人们就会采取观望的态度,需求将出现不规则的变化。例如,有价证券、黄金市场上就常有这种情况。编辑本段供给曲线(1)供给的含义 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营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产品量。其中包括新提供的商品和已有的存货。 (2)供给函数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我们也用一个函数来表示,即: =f(P,t,r, ,e,B) 式中:P--商品的自身价格; t--生产技术水平; r--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e--经营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B--其他因素。 (3)供给曲线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集中考察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在此,我们可将供给函数简化为下式: =f(P) 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比关系。这也被称为供给规律。一般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但是,供给曲线也存在例外。某些商品的供给不一定与价格成正比关系。如劳工的供给最初会随工资的提高而增加,但当工资上升到足以维持其生活水平后,劳工对货币的需要将不那么迫切,而希望有较多的闲暇和较少的工作。因此,工资水平如再上升,劳工的供给也不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少。又如古董、古字画、名贵邮票等珍品价格上升到一定限度后,人们意识到这是值钱的东西,于是不再卖出,供给反而减少。再如黄金、有价证券等商品价格小幅度变动,供给按正常情况变动,如果大幅度变动,人们就会观望,待价而沽,供给将出现不规则变化。编辑本段供求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总是有同样的含义。它是一个因变数的相对变动和一个自变数的相对变动之比。需求价格弹性往往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如果设 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为需求量,△Q表示需求增量,△P为价格增量。那么: = ·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1%,使需求量下降2%,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由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总是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因此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但为使用方便,一般省略负号而用其绝对值来表示。 2)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根据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可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需求富有弹性, >1。也就是说,当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下降2%使需求量增加4%。在实际生活中,奢侈品多属此类。 第二,需求单一弹性,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也是罕见的情况。 第三,需求缺乏弹性,O< <1,当需求变动的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生活必需品多属此类。 第四,需求完全弹性, =∞,需求曲线为水平线。也就是说,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非常灵敏。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不多见。 第五,需求无弹性, =0,需求曲线是一条与纵坐轴平行的直线。也就是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却不会变。在实际生活中也罕见,通常认为火葬费就属此类。 3)需求价格弹性的测算。测算需求价格弹性的方法主要有:点弹性计算方法、弧弹性计算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相对来说,数理统计方法要复杂一些。故此,我们主要介绍点弹性和弧弹性。 第一,点弹性。它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设 、 分别为时期1、时期2的价格, 、 分别为时期1、时期2的需求量,那么价格增量为△P= - ,需求增量△Q= - ,因而其计算公式为: =(△Q/△P)( / ) 但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价格范围,它的点弹性系数存在着差别。 第二,弧弹性。它是需求曲线两点之间即一段弧的弹性。运用弧弹性计算方法来测算需求价格弹性主要是为了解决点弹性计算因资料数据缺乏所造成的困窘,是点弹性计算方法的发展。弧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 ÷ 4)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由于需求价格弹性是用于衡量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比率的,它直接涉及到价格和需求量两个因素。而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总收益的变化也将会不同。 第一,当 >1时,价格下降会使总收益增加,反之会使总收益减少。 第二,当 =1时,价格无论如何变动,总收益都不变。这是因为价格变化所增减的收益恰好为销售量减增的收益所抵消。 第三,当O< <1时,价格下降会使总收益减少,反之会使总收益增加。这是因为降价后销售量的微小增加不足以抵消降价带来的损失,故总收益减少。 第四,当 =∞时,价格下降会使总收益无限增加,反之,会使总收益无限减少。 第五,当 =0时,价格升降会使总收益同幅度地增减。在这种情况下,销售量是固定常数,价格增减多少,导致总收益也增减多少。 但是,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并非降价越低总收益就越大;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并非提价越多总收益越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是有一个极限的,否则,会使总收益减少。 (2)供给价格弹性1)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供给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用 表示。它反映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和需求弹性类似,它的定义是:供给弹性是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 = ÷ = · 式中: --供给价格弹性; Q--供给量; △Q--供给变动量; P--价格; △P--价格变动量。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根据 的大小,也可分为几个范围,即:若 >1,称为供给富有弹性;若 <1,称为供给缺乏弹性;若 =1,称为供给单元弹性;若 =0,称为供给完全缺乏弹性;若 =∞,称为供给弹性无穷大或供给有完全弹性。一般来说,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生产周期短、生产技术设备简单、投资少、产量增加比成本增加快的商 品,供给弹性都比较大。反之,供给弹性较小。 3)供给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其总收益同样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价格与供给量。一般来讲,市场价格越高,经营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总收益就越大。反之亦然。总的来说,不管供给价格弹性富有或缺乏,其总收益与价格的变动总是同方向运动的,只是变动的幅度因弹性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罢了。 5.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如图3-1-1所示,DD为需求曲线,SS为供给曲线,DD与SS相交于e点,e点也称为均衡点,对应的价格 为均衡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 为均衡产量。也就是说,当价格为 时,市场“出清”,经济效率最高。同时,均衡价格也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当价格为 时,因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到 ,而相应地,供给量增加到 ,与均衡状态相比,需求减少了 ,而供给增加了 ,供过于求,价格必然下降,必然向均衡价格靠拢。同样,当价格由均衡价格 降为 时,供给量减少了 ,而需求量增加了 ,这时会因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升,向均衡价格靠拢。所以,均衡价格具有稳定性。 如果因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使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发生位移,会引起均衡价格的运动。

微观经济学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具体市场机制是指各类市场上特定的并起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的成长过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市场的社会属性,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方式,自市场产生以来,它始终存在并发生作用,只是由于市场性质的变更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市场机制是市场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的一个循环运动过程。 马克思曾深刻论述过构成市场的物质内容是供求。即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商品供求是互相对立、统一和运动着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特有的调节方式、调节功能和特殊的运动过程,首先离不开供求这个基本要素。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运动局势和双方的变化直接受市场价格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因此,构成市场机制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价格、供求、竞争,不论市场性质、规模、范围如何,这三大直接要素不会变。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正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共同作用于市场的结果。市场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转化形态和实现形式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与价值不是机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竞争等直接要素的制约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在时间、程度、方向上与价值有一定背离。价格直接影响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市场价格总是首先摆在市场活动参与者的面前,微观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一般先都要考虑价格。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仅看到这一点就片面地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 价格牵动着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但由于供求的变化,价格或一时高于价值,或一时低于价值,商品价值正是这忽高忽低的干劲十足,趋向自我平衡的现实。这种现象,就是市场机制要素交互运动的奥妙所在。由于价格受供求的变动,市场活动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又根据市场价格状况的变化,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了多形式的竞争,竞争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价格——竞争——供求——价格”三个要素互相组合、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一种循环过程。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强行得到贯彻,并继而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动又反过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市场机制运动过程。价格是这种循环的标志,价格的变化既是上一次市场机制要素循环运转的结束标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环运转的开始,如此周期循环,实现着市场运动的自我调节。这种市场机制要素自发、自动地循环,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自然机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上,它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只能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关系总和,商品供求的后面是经济关系。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之所在价格、供求、竞争的制约下而变化,根源来自这种机制组合的原动力——市场经济人的利益。市场机制,根本上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正是在商品经济的一系列客观规律作用所体现的原则或功能的制约和牵动下,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的变化,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自动采取不同的市场经济行为,或者进行自我扩张,增大生产或经营规模,或者进行自我收缩,即减少生产或经营规模,有的还会自行中断其市场经济行为。总之,在经济利益推动和诱导下,市场机制强制性制约着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自动实现微观活动的自我平衡。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的原动力,并不因为市场规模、性质的变更而改变。当然在不同性质的市场上,或者在不同的宏观控制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性质及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国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则经济利益这种原动力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没有多大的诱导力了。但这个问题属于市场的宏观控制机制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国家、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市场,宏观控制机制作为主观外在的控制是不同的,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因此不多论及。 (三)市场机制是一种开放型的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绝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封闭机制,而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经济机制。这是因为,市场本质就是开放的,它作为社会分工发展和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扩大的必然产物,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总体,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横向性、伸缩性、变动性、复杂性的特点。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运动变化,都会受到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在的某此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机制要素的关联和耦合。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场机制的运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生产、分配和消费状况的变化,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的变动(如利率、税率、基建投资、货币流通与发行、汇率等)。国家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甚至自然现象等都会不同程度对市场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发生影响。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1,市场机制的反应比较的敏捷,市场机制的近乎无穷多的市场主体随时都在关注着市场信息,所以市场的微妙变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个主体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自己的判断,采取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市场策略的多元化特征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比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1,市场信息存在真伪之分 2, 市场信息有整体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之分 3,市场信息有长期性信息与短期性信息之分 4,市场选择的多元性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 对第1,如果市场主体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市场机制--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会把他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对第2,市场主体往往是局限于局部市场信息而忽视整体市场信息,往往只对当地市场信息有相当了解,对外地市场信息往往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外地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第3,市场主体同样很可能只关注了短期信息对长期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 对第4,混乱必然导致失谐,导致效率的损失 以上市场机制的四个缺点恰好可以由计划机制来填补 因为1,政府机关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可以对市场信息的真伪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2,政府不仅有优秀人才还可以全国联网,可以对整体信息,外地信息有着更大的把握能力 3,政府内集中的优秀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预测能力 4,政府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公关,协调组织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协调组织服务 所以,市场和计划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对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经济的相对的僵化和单一化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因为对政府效能(计划效能)重视不足,导致了先经济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和无序化的不断的蔓延 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据,根本不可能得到证明,是反科学的,是错误的一、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实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局限。市场机制在外在性与公共品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经济学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贡献有相当的差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信息完全且对称、规模报酬不变、分散决策等等)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交易瞬间完成,交易费用为零。在一般性领域,由于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在长期发挥作用于自发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些规则与体制实质上已经自发地演化出来了而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经济学的贡献只在于对这些规则的产生与功能给予科学的说明,进而揭示人们行为的一般规律。然而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在此碰了壁,一般来说,人类的交易活动并不能自发地演进出有效的规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对人类自发地或以“私了”方式处理外在性问题的经验的一个理论总结)。因此,在这一领域,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论总结和说明,而是理论设计,原因是人类自发的以满足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为目标的交易活动没有演进出这类规则,这些规则与体制有待于设计。 于是科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自由价格机制已经被公认为最有效率的协调和指导配置资源的工具,为什么还有企业的存在呢?这说明进入市场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用企业来代替价格机制可以减少交易费用,这就是交易费用的提出。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外部性包括外在费用和外在收益,即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外部负效应指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将导致资源存量的浪费;外部正效应指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效益,这将导致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激励失灵。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于科斯定理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促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二、市场的有效与失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并不是由它自己确定而是由市场来规定的,这就要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上,以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点。 1、市场有效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种历经几百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证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传递。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同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的功能,即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供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同某种环境相联系时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2)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这种刺激和激励,对企业(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指市场机制能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用。首先,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实现的。其次,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企业效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的。第三,市场机制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质是利润率高低)实现的,因为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资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 (4)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其它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出自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经济当事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努力进取,以便在竞争中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激烈争迫使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等也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 (5)促进效率提高。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否认市场经济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利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的货币刺激,使经济当事人能对个别情况的千变万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场经济国家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有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2、市场失效分析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所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一步说,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诸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与市场有效一样,市场失效(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揭示,市场失效有以下表现: (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费性质,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个人和他人能够同时消费(“消费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既有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产品的消费成本(“消费的非对抗性”),并且不能把拒绝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消费的非拒绝性”),这就难以形成市场价格,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必要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配置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如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设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即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由于“不以市场为媒介”,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价格,人们从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动,是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效状态。 (3)自然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市场由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这是一种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所决定的天然垄断,从而排斥充分竞争,破坏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4)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这将导致市场活动的盲目性。常见的现象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识时,往往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5)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以无数人的自发活动为基础的,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而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事业风险与各种不确定性,造成某种类型的投资活动不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状态。 此外,从道德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在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也有可能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三、政府职能界定 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效,引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理由”,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财政的介入,政府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在当今世界上,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项: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 政府的政治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职能往往在战争、内乱等特殊情况下才充分发挥作用。在和平时期,则主要是实行政治统治,保障社会安定和维护公共安全。目前,人们对政治职能的认识并没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会职能则要复杂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此项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国情不同,使社会职能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由于国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它一般包括属于政府管辖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医疗、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在这些基本方面,中外学者也能达成相近的共识。 政府的经济职能,最早是包括在政府的社会职能之中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事务,经济职能明显扩大,遂逐渐从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职能。战后以来,政府已从传统观念上的政府演变成为现代政府,后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强化,特别是经济职能的不断强化,管理性和服务性职能也得以大大加强。但政府经济职能应强化到何种程度,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却引起了颇多争议,并最终导致近些年来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复归。此外,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也导致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较多争议。但是,对所有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方面却又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并可将之概括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 1、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调节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手段主要有: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其中,财税政策主要是通过所得税、财产继承税的设定、征收以及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等进行收入再分配:通过财政、税收的“自动稳定器”机制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收缩或提前、推后支出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关税进行调节;通过公共事业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调整资源配置;以财政支出来支付有关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提供一般行政服务和建造公共设施等;此外,通过特别折旧等减税措施以及财政补贴,对某些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货币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准备金率的变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率调整以及作为对贷款规模直接限制手段的“窗口指导”进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景气调节。 2、提供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手段主要是公共事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社会公共品或服务的提供及福利政策等。 3、对微观领域的管理或规制职能 政府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包括:禁止垄断、共谋行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业集中等法规;经济直接规制,主要是对自然垄断、公益性领域进行有关进入、退出、价格等方面的直接管理;社会性直接规制及保护消费者政策,包括防止公害、环境保护政策,反毒品、工业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投诉、有关信息公开、防止假冒产品等)政策;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某些特定产业给予一定支持,对某些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管理,通过直接数量限制或关税壁垒,限制同类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对衰退产业的调整给予补贴等援助,促进其资源转移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促进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根据有关法规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援助;为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进行的农产品补贴和促进农业经营合理化所采取的政策;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等。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政府职能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三个政府职能是截然分库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项职能中可以包括其他职能的某些内容,也贯彻了其它职能的目的。如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虽属于社会职能的范围,但从收入分配公平化角度看,体现的是经济职能的要求,从社会安定的角度看,又体现了政治理能要求。同样,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等,既是经济职能的表现,又反应了政治、社会职能的要求。 从上述政府职能所涉及的领域看,正是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职能所包含的内容,都是针对着诸如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偏在、收入分配不公,风险及不确定以及经济波动等市场缺陷问题的。

放松规制详细资料大全

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学科)

编辑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目录

1学科简介

2研究内容

3产生发展

理论发展

方法发展

发展趋势

4区别宏观

5相关书籍

1学科简介编辑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

《微观经济学》

(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2研究内容编辑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 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 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3产生发展编辑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1]

理论发展

新消费理论

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构建,是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对于消费理论研究的发展,正因源于对这前提假定条件的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2]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具体到市场中资产征状组合决策时,出现了风险资产理论(衍生证券)、代理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等。与这一理论相应产生的是阐释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对消费和储蓄的不同选择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动态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已有普遍应用。

3、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

贝克尔认为,家庭类似于一家小工厂,家庭把“资该品、原材料和劳动组合起来,……以生产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按照这个较为宽泛的观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既是家庭消费者又是家庭生产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角色。认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贝克尔的模型中,有时把孩子看成是消费商品)要耗费时间。时间是一种机会成本,它必须同任何物品之市场价格或制定经济决策的行为之市场价格计算在一起。正如把孩子抚育成人需要耗费人力资源、资本和时间等投入一样,任何最终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都可以看成是为获取一种产出而需要耗费的各种投入的组合。例如,一个人在其家庭生产中(在以贝克尔为代表的新微观经济理论中,消费被看作是家庭生产)所获得的最终产品,比如“健康的体魄”,需要许多“市场物品”(那些由消费者直接在市场购买的物品)和时间投入的组合。体育器材、各种健康食品、医疗服务以及花费在锻炼上的时间和消费这些物品所需的时间,就是生产这种最终物品的所有投入。个人或家庭把这些投入转化为产出(包括孩子的成长、舒适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体、精神的怡悦等等),亦即家庭的生产或消费过程,体现一种生产函数。

像一般生产企业实现生产的最优化要考虑生产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一样,实现家庭生产的最优化也要考虑各种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例如,看一场戏、读一本书、或者吃一顿美食(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产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费时间,所以这些行为的完全价格必须包括用于这些行为的时间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可以根据个人的市场工资来计量。例如,假设某人工作一小时可以挣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时在餐厅进餐,或者用15分钟吃快餐。再假设这两种就餐方式的花费都是6美元。尽管这两顿饭需要相等的货币花费,但其消费的完全价格却明显不同。快餐消费的完全价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厅进餐的完全价格却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10美元的收入)。个人最终选择的决定因素将是每顿饭中的每一美元花费(完全成本)所带来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产的产品价值)。其他诸如生育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家务、维护活动等家庭生产的价值,也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示。同样,当把时间成本与市场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时候,便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传统选择之中注入了新的见解,则成了在工作、闲暇和家庭生产之间的选择,并且,按照质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费类型的新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

新厂商理论

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换言之,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但现实与理论相距甚远,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正是对这一假设的反思结果。

1、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是科斯,科斯从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市场成本的企业内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来因(Klein,1978)、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别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释企业的本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一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理依据其特定的信息和权能优势独享决策权,其行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或委托者与经理或代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与目标的差异。委托——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企业不再作为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组织各种资源使企业有效运转,是企业形式的核心问题。阿尔钦和德姆赛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团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问题。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是其管理的立足点,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励”。但现实中这种管理思想并非屡试不爽。针对这种情况,西蒙(H·A·Simon)个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论”,从而形成非最大化厂商行为理论。它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问题,成为“最大化理论”的重要补充。

博弈论的改写

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3],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与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使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博弈论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对外部性问题的忽略是古典经济致命的缺陷,从而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虽然寡头竞争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论之前,经济学家所能做的仅是重温古诺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寡占市场才被作为重点,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但当经济学家掌握了纳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论知识后,古诺研究就便被继续推进了。他们不仅证实了古诺和贝特朗均衡都是纳什均衡,而且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信息经济学成为主流

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但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常态。所谓非对称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信息经济学中的难点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对象的不确定性,即委托人在与多种代理人打交道时无法确知自己在与何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况亦如此。20世纪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术,并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4]。在此基础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得到长足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非对称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全貌。近年来关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研究中所处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都是这一分析方法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系统中——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方法发展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证伪主义的普遍化

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注:〔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发生于19世纪的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较量,同样贯穿于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始终。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第,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实证主义在被现实世界“证实”之后,证伪主义出来用事实和理论推导提出质疑,以此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5]

分析工具的数理化

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战后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却实实在在发生在20世纪,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量经济学的崛起。“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拉格·弗里希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注: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后来,库普曼、克莱因、迪鲁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50年代开始提出最早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克莱因教授自80年代以来多次来到中国,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计量经济研究人才。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而在“微观”经济研究方面进行的开创性探索是从贝克尔开始的,他将经济计量原则首次引入原来无法以数学来计量的领域,如爱情、利他主义、慈善和宗教虔诚等,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只具有局部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对于此前的计量经济学,我们称之为“宏观计量经济学”似乎更为恰如其分——宏观计量的分析方法是对20世纪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幸运的是,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即2000年的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授予美国的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教授[6],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领域的贡献。可以说这是“微观计量经济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微观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横截面数据的微观数据即指同一时点的条件、或是纵向数据在连续年份中的同一观察单位。微观计量经济学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许多新的问题进行经验性研究,例如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去工作,什么因素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经济激励效应如何影响人们对教育、职业和居住地进行选择,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收入和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等等。

第二,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例如,弗里德曼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就是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注: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了弗氏的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学其他相关分支的诞生和发展,例如,库兹涅茨对季节性的波动、国民收入的长期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经典性研究既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又为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牢固的阵地,与此同时还大大推动了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7]

第三是博弈论的引进。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进入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甚或可以说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还有人试图以博弈论语言重建整个微观经济学。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代理”、“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8]。

发展趋势

假定条件的多样化

“市场神话”与“国家神话”,各种理想国与乌托邦,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其他学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极端或模糊难懂的理念、概念等,对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与支流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重建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注:在这方面,张建伟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参见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例如,“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位置。可是,在20世纪百年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为者无法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做出最终选择。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

放松规制,实际上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问题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学家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的问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放松规制 实质 :重新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 主要问题 :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问题 规制 :私人规制和公共规制 基本介绍,何为规制,“市场的失败”,规制的失败,美英日放松规制的实践,美国放松规制,英国民营化,日本规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启示一,启示二,启示三, 基本介绍 何为规制 规制包括私人规制(由私人进行的规制)和公共规制(由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等社会公共机构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的规制)。人们通常将公共规制作为研究对象。有关公共规制一词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对其也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划分,如金泽良雄将公共规制定义为“国家干预”;植草益将公共规制分为间接规制(依据禁止垄断法、商法、民法等制约不公平竞争,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为目的的规制)和直接规制(依据由政府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活动,以防止发生与自然垄断、负面价值物品等有关的、在社会经济中不希望出现的市场行为为目的的规制。它又可分为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理顿(Litan)和诺德海斯(Nordhaus)、威斯(Weiss)和克拉斯(Klass)等将公共规制限定为直接规制;A·卡恩(A.Kahn)将公共规制限定为经济规制。这些观点上的差异反映了学者们所关注问题视点和所处时代的差异,因此,我们很难说哪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本文主要就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规制(属直接规制)和禁止垄断法规制(属间接规制)作一简析,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政府经济规制方面。 政府规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政府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等,对企业和国民的活动进行干预、限制的行为。禁止垄断法规制则是为维护竞争秩序和规则,在企业行为、市场作用等发生扭曲的情况下,公共交易委员会介入,以使市场恢复正常运行。 禁止垄断法规制与政府规制的基本差异是:政府规制直接限制经济主体的行为。禁止垄断法规制则决定经济主体在市场中应遵循的一般行为准则,并监视企业是否遵守这些规则,以有效发挥市场机能,达到较佳效果。禁止垄断法规制仅以违反规则的企业或有可能违反规则的企业作为规制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在放松政府规制的同时,往往强化禁止垄断法规制。因此,人们所说的放松规制是指放松政府规制,而不是禁止垄断法规制。 根据规制的内容和目的,政府规制大致可分为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经济规制是当某一产业难以确保物资、服务的稳定供应或适当的价格水平时,政府介入该产业,对进入这一领域参入者的资格和数量、设备投资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产、价格等进行规制,其目的是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产业健康发展。社会规制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展开,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为尽可能消除这种不利因素,政府出面进行的规制,其目的是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在实践中,由于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规制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因此,在以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为目的的法律和规则中,很难将某一个规制单纯地划分为经济规制或社会规制。 有关放松规制和政府作用的理论探讨 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学界就围绕关于放松规制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效果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对放松规制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规制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放松规制会促进竞争,推动经济增长。在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方面具有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自4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政府规制的效果,他一贯反对把政府所宣布的规制目标等同于规制的实际效果,认为规制的副作用可能和所期望的作用共生甚至成为主导作用。在他1962年发表的《规制者能规制什么》一文中,通过对比受规制和不受规制的供电企业,指出规制可能根本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对放松规制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规制是为弥补“市场的失败”而制定和存在,一旦放松或取消规制,会使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市场失败”的沉渣泛起,不利于巨观经济的稳定。 应当承认,在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完全不介入市场,并且,政府对市场不同程度的规制,在许多国家都一定程度地获得了成功。但是,政府对市场规制不当或规制过多而达不到真正矫正“市场的失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市场的失败”与“规制的失败”哪个代价大,换言之,市场机制下的效率与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下的效率究竟哪个更高,成了人们探讨放松规制的基本立足点。 “市场的失败”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实现上述目标,只有通过市场机制。但是,市场运行机制并非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其调节作用在有些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西方经济学家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情况视为“市场的失败”。 由于存在“市场的失败”,政府需要运用经济政策加以解决,即对其进行规制,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政府规制的具体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护社会环境和公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出现破坏环境和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就需要国家出面作出必要的规制,以限制企业的破坏性行为。如在日本,《防止大气污染法》等有关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规制,以确保自由竞争下的社会稳定。 (2)向消费者提供生产、服务信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等的状况,生产者就可能利用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采取提高价格等行为,从而导致不公平交易,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在提供各种巨观信息的同时,还有必要对企业进行某种规制,要求企业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和不公正交易等。如日本制定了《消费生活制品安全法》等有关商品质量、安全性能的法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防止市场垄断。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具有活力的源泉。但是,在电力、通讯、铁路、煤气、自来水等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普遍存在着自然垄断的现象。因此,对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政府一方面有必要实行限制,防止过度竞争,在确保特定企业的参入机会,另一方面又必须制定适当的价格水平,以防止少数企业攫取垄断利润,如制定公用事业法规、反垄断政策等。 可见,政府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巨观和微观环境,从而达到促进长期投资,确保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规制的失败 为了防止或矫正“市场的失败”,政府制定了规制。但是,这并不是说政府规制能够实现较高的社会总体效率,相反,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市场机制下的效率高于政府实行规制下的效率。 市场机制主要是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的生产和消费选择,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消费满足。市场机制的核心是需求、供给和价格问题。如图1所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相交点E为均衡点,与均衡点E相对应的价格P成立时,可能的社会获利部分为△P1PE(消费者获利)+△PP2E(生产者获利)之和。如果在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的情况下,假定政府将价格限制为P3,则可能的社会获利部分将受此制约而变为△P1P3A(消费者获利)+梯形P3P2BA(生产者获利)之和。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社会获利部分相比,明显损失了△ABE部分,这部分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净损失”。这说明,在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完全竞争情况下,社会的总体效率高于政府对市场实行规制下的社会总体效率。 另外,从实践来看,政府规制本身便存在着一些弊端: (1)有些规制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牺牲的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这种集团凭借其势力总是力图将政府的政策引导到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在日本,农业团体等少数利益相关者联合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一些农业保护措施就是一个例证。 (2)规制的制定过程往往缺乏透明度。一般情况下,国民对政府的活动和业绩进行监督较为困难,这使政府官僚机构可以获得较大的任意空间。有时规制本身虽然是好的,但它可能会被公共机构及其职员以一种有害的方式来执行,造成不良后果。自1992年以来,特别是1995年底至1996年上半年,日本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围绕处理“住宅金融专业公司”问题的国会辩论,充分暴露了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暗中操纵和官僚作风等一系列问题。 (3)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工作效率低。 政府规制本身所存在的上述弊端,决定了市场经济中不仅会出现“市场的失败”,同样也会出现“规制的失败”。“规制的失败”也会造成大量危害,阻碍社会财富的创造。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规制失败”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科技革命取得进展和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过程中,放松规制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课题。 美英日放松规制的实践 美国放松规制 美国是世界上放松规制进行较早和进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政府实行规制的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7%,到1988年,这一比重降至6.6%,平均每年以减少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放松政府对产业的规制。 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消费物价上涨率一般超过10%,失业率徘徊在5%~10%。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对60~70年代初美国生产下降的原因作了分析,结论是1/4~1/2的因素在于政府规制过多。1这一研究结果,在70年代后半期得到美国政界的广泛认可,并促进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放松规制的措施。 美国放松规制是从金融、保险业开始的。70年代上半期,主要实行存款自由化和证券手续费自由化。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在运输领域放松规制,先后放松铁路运费、航空货物运输及航空旅客运输的参入规制和费用规制,1980年实施《汽车运输事业法》,放松卡车运输规制。 1979年,美国实施《原油、精制油规制排除法》,开始放松石油业规制。在此之前,美国对进口原油和国内生产的廉价原油实行双重价格制,为使这种价格制度与国际价格接轨,政府逐步放松这方面的规制,到里根政权时代最终实现了原油价格一元化。 美国电气通信领域的放松规制是在80年代。1982年,美国法务部反托拉斯局作出决定,对一直垄断美国电气通信服务供应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行分割,从1984年开始,地区性服务的区域通信由贝尔电话公司经营,区域以外的通信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承担。与此同时,美国还放松了航空业规制,1983年废除航空运费认可制,1985年撤销航空产业的规制机构——民间航空委员会。 此外,美国还在电力领域放松规制。1978年实施《公益事业规制法》,实行发电部门参入自由化,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断进入发电市场,促进了部门间的竞争。1992年,美国实施《能源政策法》,开始在批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可见,美国在金融、运输、电气通信等领域的放松规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80年代初共和党里根上台后的放松规制政策。在美国,60年代保护消费者和保护环境的运动,使社会规制得到强化,致使企业成本上升,企业不断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以提高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里根政府提出著名的“里根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放松规制。这一政策受到产业界的普遍支持,“里根经济”也由此作为“小政府”、“推进放松规制”的代名词,对许多已开发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里根政府放松规制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社会规制方面。美国放松经济规制主要是在里根执政之前,特别是卡特政府对加速放松经济规制发挥了很大作用。在1976年选举中将“纠正无效率的政治和官僚主义”作为竞选公约的卡特当选后,从航空业开始,到运输业、金融业等接连不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放松规制的政策措施,如1978年实施了《航空规制缓和法》,1980年实施了《汽车运输事业法》和《存款金融机构规制缓和货币管理法》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领域的放松规制。此外,尼克森、福特等政府也为推进美国放松规制进程作出了很大努力。 在美国放松规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在放松规制之前,美国实行规制的各行政委员会为充实力量,以便广泛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放松规制可能带来的效果,广招优秀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对放松规制将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分析,并公开调查结果或著书立说,为政府放松规制从政策和舆论上作了宣传准备。 (2)美国实施规制的机构和日本不同,它是从政府独立出来的行政委员会,如实行航空规制的是民间航空委员会,实行铁路、卡车规制的是州际通商委员会,实行电气通信规制的是联邦通信委员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委员会及其成员与产业界之间没有直接的财务联系,因而中立性相对较强,有利于确保实施规制的公正性。 (3)里根政府通过人事机关的行政政策来推进放松规制,以保证放松规制政策的连续性。里根上任时任命放松规制专家为规制机构的责任者,这些专家的任期间大多达8~10年之久,超过总统任期,这样,即使总统出现更换,放松规制的体制仍可延续。 (4)美国司法当局有效地运用反托拉斯法来促进放松规制,如分割了垄断美国电信领域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然而,由于放松规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再调整,美国在放松规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取消航空业规制后,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地方航空公司的航线大幅度减少,但成本较低的长期往来于两地间的定期票使用人数急剧增加,结果运输部不得不发放补助金来支持地方运输。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放松规制要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原理的初衷。 英国民营化 二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期间主要实行国有化政策,公益事业一律由国有企业承担,禁止民间企业参入。此间,英国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979年,保守党柴契尔取得政权。为改变英国经济低迷、物价高涨、政府财政赤字大量存在、国营企业经营恶化的状况,柴契尔希望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推进民营化,以重建英国财政。英国放松规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9年至80年代初,英国主要以小型国有企业为中心开始推行民营化政策,使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1979年政府出售了英国石油公司股份,1981年出售英国航空宇航空间、电缆和电线等国有企业的股份。这期间,柴契尔政权的重要政策目标是削减财政赤字,推动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为此,政府重点采取了削减财政支出特别是降低政府部门借款比率,削减对国有企业的补助金,出售国有企业股份等措施,以平衡财政收支。 1984年以后,英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民营化取得一定成效,如英国钢铁、英国航空公司等因政府削减对其补助,生产效率有了提高,这增强了政府对民营化政策的信心。于是,柴契尔政权开始对一些重要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1984年对电气通信领域的英国电信实行民营化,1986年对英国天然气实行民营化。同时,为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英国政府还先后在电气通信、天然气、自来水、配电等领域设立规制机构,实行价格规制。 进入90年代,英国逐步推行电力、煤炭等的民营化,将电力业垂直分为发电、送电、配电三个部门,分别促进各部门间的竞争。这一做法与美国有所不同,美国主要是在发电部门促进竞争,而在送电、配电部门准许实行垄断。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在电力领域的放松规制比美国彻底。 在英国放松规制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英国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的同时,设立了独立于政府的规制机构,实行相应的价格规制。为激励企业改善经营效率,英国政府给予企业以提高价格的决定权。譬如,英国电信的效率性指标最初5年定为3%,假定某一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为5%,则英国电信价格变动不能超过2%。如果实现3%以上的效率性指标,则由此而实现的利润增加额可由企业自行处置。这种制度在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英国民营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英国的规制委员会由政府和有关官厅任命,一旦任命,原则上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更换。被任命的规制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经济规制和规制改革方面的事宜,担负促进市场竞争的义务。如果竞争条件不完善,规制当局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纠正,或提出新的规制改革方案。英国产业当局和禁止垄断当局的检查和平衡机制也体现在这里。 (3)由于柴契尔政权最初的政策目标是重建财政,并未就民营化和放松规制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致使后来遗留下一些问题。如在英国完成民营化之后,天然气行业仍存在垄断企业,英国电信市场支配能力并未弱化等。 日本规制改革 与美英等已开发国家相比,日本放松规制起步较晚。1981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临时行政调查会,开始将放松规制作为行政改革的主要领域。1986年4月,中曾根内阁发表了著名的《前川报告》,日本政府首次将放松规制作为政策的主题,提出“原则取消、例外规制”。《前川报告》成为日本政府着手进行经济改革、放松规制的重要方针。1988年12月,日本临时行政改革促进审议会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放松公方规制的答询》,指出应重新认识公方规制。1990年,日美发表了日美构造协定最终报告,根据双方协定,日本放松《大店法》中有关规定,并强化实施《禁止垄断法》。1993年11月,细川联合政权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平岩研究会,也提出了类似“原则取消、例外规制”的建议。随后,接替细川政权的羽田内阁通过了《制造物责任法》,该法规的实施,意味着日本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995年3月,村山内阁决定实施《规制缓和推进计画》,该计画涉及住宅、通信、流通、运输、金融、证券等诸多领域。 可见,自《前川报告》发表以来,日本历届内阁都十分重视放松规制问题,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最典型的是电信业。1985年日本对经营不善的电信电话公社实行民营化,将其更名为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即NTT。1987年以后,新企业进入通信领域,加剧了这一领域的竞争。为在竞争获得优势,NTT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由此一直维持着较佳的经营状况。90年代其效益又有进一步提高。此外,日本在金融、航空、电力等领域的放松规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然而,与美国等相比,直至90年代中期,日本在放松规制方面可谓进展缓慢。首先,从整体规制状况看,1990年日本受政府规制的产业在日本经济总体中所占比重为41.8%,而美国的这一比重仅为6.6%,2这表明日本尚是一个规制大国。其次,从受规制的行业种类看,日本几乎没有不受规制的行业,建筑、金融、保险、证券、电力供应、运输、通信等非制造业受规制的程度尤为突出。第三,从实行规制的部门看,中央各省厅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审批权,到1993年3月,日本受审批的项目达11402件,与1987年3月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33件。到1997年3月,受审批项目仍保持在1万件以上,3可见,日本在放松规制方面的进展与其业已成熟的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其在放松规制方面行动迟缓,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如,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丛生,不良债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行政保护弊端日益突出;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保护的各项规制使日本与其他国家经贸摩擦频繁;政府实行规制的产业较多,国内外价格差较大;国内投资成本较高,许多领域存在诸多限制,行政手续繁杂,信息服务化跟不上等,致使出现产业“空洞化”迹象,就业形势恶化等。 进入9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状态,日本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和放松规制的紧迫性,由此加快了放松规制的步伐。1995年3月,日本决定实施《规制缓和推进计画》,开始全力推进规制改革。《规制缓和推进计画》是在听取各方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对大部分内容明确规定出实施日程,旨在推进结构改革政策的实施。该计画已经过两次修改,1997年3月内阁会议将放松规制的数目扩大到2823件。1998年3月,日本政府确定了今后三年的放松规制计画,这项计画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减少和放宽对民间经济活动的限制和干预,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另外,1997年5月,日本政府还通过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画,旨在通过放松规制,创造新的产业,重点培育医疗福利、生活文化、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物流、环境、商业支援、海洋、生化技术、城市环境、航空宇宙、新能源、节能、人才、国际化、住宅等领域;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改变国内高成本状况,缩小国内外价格差;培养人才,完善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增加国家对研究开发的支出;推进公共领域信息化,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进口和海外来日投资的相关制度法规等,改善投资环境,以创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日本能否在今后规制改革中顺利解决上述问题值得关注。 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英日放松规制的经历中可获得如下启示 启示一 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重新认识规制规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制定和存在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在某一时期对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一些规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本国经济趋于成熟,其带有的局限性便会日益暴露出来。原有从必要性和合理性出发制定的规制变得不再合理,并越来越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为使政府规制能够迅速而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规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制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修改和补充,该放松的放松,该废除的废除,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启示二 放松规制不是要放松所有的规制,也不排除制定新的规制美国经济学家A·卡恩在其1979年出版的名著《规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支撑目前私营企业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制度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直接规制,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提高效率,也不能在其他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果”。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都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政府与市场的这种关系,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既不能完全听任市场,也不能让政府进行过多干预。规制可以说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放松规制并不是放松所有的规制,完全不要政府的介入,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和改变政府介入的形式。如在技术出现重大进步、消费者意识、消费嗜好发生变化时,政府规制所依据的基础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就要取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消极甚至破坏作用的规制,适度放松必要性弱化了的规制,并且“在放松规制取得进展后,有必要进行新的制度性补充”,4制定新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规制,将竞争与规制协调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松规制实质上是调整政府与产业的关系,重新进行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 启示三 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当规制适合时代发展要求时,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当规制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时,其消极作用就会逐渐显现。如果继续延用过时的规制,不仅会使既得权益合法化,而且会使政府规制的作用受到削弱,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美、英在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了的70年代便着手放松规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而日本在80年代中期以后虽意识到调整政策、放松规制的必要性,但由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放松规制方面进展缓慢,不仅致使日本在放松规制过程中带有“外压型”特点,而且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危机丛生的金融业,如不良债权问题等仍是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日本政府规制带来的结果。 美、英、日在放松规制方面的实践表明,经济运行顺市场机制则会带来成效,反之违逆市场机制将会受到惩罚。同时它也向各国政府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将对产业的规制保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并且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如何适时适度地放松规制,促进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功永顺]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1-1034.html

(331)

文章推荐

  • 澳大利亚最大的网上购物网站是什么?

    网上科普有关“澳大利亚最大的网上购物网站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澳大利亚最大的网上购物网站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澳洲购物七大网站:1.澳洲团购网澳洲团购网是澳洲第一家中文精品限时团购网,精选美食、摄影、美容、**

    2025年01月07日
    247
  • 高仿罗意威化妆包在哪里买,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如果你正在寻找高仿罗意威化妆包,那么有多种购买渠道可供选择。当然,在购买时,请务必注意辨别真伪,确保你所购买的产品质量上乘,并且符合你的期望。首先,大型购物平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购买渠道。像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上有大量的卖家销售各种品牌的高仿产品,包括罗意威化妆包。你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通过搜索关

    2025年01月12日
    2
  • 高仿巴黎世家手袋包在哪里买,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在追求时尚与潮流的当下,许多品牌手袋成为了人们彰显个性与品味的象征,其中巴黎世家(Balenciaga)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众多时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随之而来的高仿产品也在市场上泛滥,对于想要购买高仿巴黎世家手袋包的消费者来说,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出于各种考量,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购买和

    2025年01月12日
    3
  • 高仿戈雅胸包在哪里买,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在追求时尚与品质并重的今天,高仿戈雅胸包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众多时尚爱好者的首选。然而,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购买渠道,如何找到一款既符合自己品味又具备高性价比的高仿戈雅胸包,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微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购买渠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

    2025年01月13日
    2
  • 高仿巴宝莉商务包在哪里买,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在寻找高仿巴宝莉商务包的购买渠道时,消费者会发现市场上有多种选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找到心仪的产品。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购买途径,旨在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选择。首先,线上平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购买渠道。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网上有着丰富的高仿巴宝莉商务包款式,价格相对亲民。然而,在购买时,

    2025年01月13日
    3
  • 高仿LV包包一般多少钱,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在时尚界,LV(LouisVuitton)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奢侈品牌,以其独特的设计、卓越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高仿LV包包,它们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着那些追求品牌风格但又预算有限的消费者。那么高仿LV包包一般多少钱呢?这是一

    2025年01月13日
    3
  • 操作系统中的临界资源属于共享资源吗?

    网上科普有关“操作系统中的临界资源属于共享资源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操作系统中的临界资源属于共享资源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是指进程在推进时的相互制约关系。在多道程序系统中,由于资源共

    2025年01月06日
    361
  • 超市有哪些消费陷阱要避开?

    网上科普有关“超市有哪些消费陷阱要避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超市有哪些消费陷阱要避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超市可以说是我们日常购物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但是很多人在超市购物时可能会掉入消费陷阱,花费比预期更高的钱。以下是一些常见

    2025年01月08日
    264
  • 高仿纪梵希托特包在哪里买,请记住收藏这10个渠道

    在寻找高仿纪梵希托特包的购买渠道时,消费者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但同时也需警惕潜在的风险。纪梵希(Givenchy)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其设计独特、品质卓越,因此高仿产品也在市场上屡见不鲜。然而,购买高仿商品不仅涉及法律问题,也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在探讨购买渠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尊重知识产权是每个公

    2025年01月12日
    3
  • 什么叫品牌?

    网上科普有关“什么叫品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叫品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广义的“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狭义的“

    2025年01月13日
    303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功永顺
    功永顺 2025年01月13日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功永顺”!

  • 功永顺
    功永顺 2025年01月13日

    希望本篇文章《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 功永顺
    功永顺 2025年01月13日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功永顺
    功永顺 2025年01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需求供给与收益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需求与...

    联系我们

    邮件:0429资源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