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 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一、重要概念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影响。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经济模型所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一样抽象掉了变量的时间。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5)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区间范围的不同,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6)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供给弹性系数被定义为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与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之分。
(7)效用:人们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获得不同的满足程度。效用通常被表示成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函数。效用值可以用基数,也可以用序数来加以度量,这取决于效用理论的假定。
(8)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9)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且不再变的一种状态。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函数值最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MU1/P1=MU2/P2=…=MUn/Pn=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理论条件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是RCS12=(P1/P2)。消费者均衡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等假定基础上的。当消费者收入或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也随之变动。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1)预算约束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工具之一。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约束条件,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PnXn=m,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约束线上的点和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而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
(12)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这些不同的商品数量组合的效用水平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中,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中,两种商品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由此可以得到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RCS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RCS12=-ΔX2/ΔX1,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RC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
(14)价格消费扩展线: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是价格消费曲线。
(1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用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用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6)吉芬物品: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学家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加以解释。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正方向的变动。这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17)边际产量:在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其中MPL为要素L的边际产量,ΔTP和ΔL分别为总产量的增量和要素L的增量。
(18)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反映了—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与生产者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的关系,并随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1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20)等产量曲线:生产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和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是很相似的。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相似。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高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21)规模报酬: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生产规模的变化在生产理论中被定义为全部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因此,规模报酬的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这种变化关系有三种情况,生产要素的变化比例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产量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为递减,不变或递增。
(22)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它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在存在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即长期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其产量既定时使成本最小时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组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RTSLK=w/r (使用L和K这两种生产要素时的情况)。
(23)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分为: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七种,所以,短期成本曲线也有七种。短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也增加,它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他短期成本曲线见课本)。
(24)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R(Q)=ΔTR(Q)/ΔQ,其中MR表示边际收益,TR表示总收益,Q表示产品。
(25)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MR=MC。
(26)完全竞争市场: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符合如下四个条件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或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的力量。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7)成本递增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它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也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行业的成本是递增的,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8)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
(29)引致需求:指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以区别于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而在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认为是“间接”需求。另一方面,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去生产产品。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30)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获得收入以便消费商品,而时间又可以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满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另一方面,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正常)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注意到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31)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指对于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后者相对于前者使得资源配置状态得到改善,社会福利得到增进。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则称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率。
(32)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就是私人活动所导致的成本。社会成本是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当存在着外在性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是不相等的。一般来说,当存在消极外在性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33)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34)个人可支配收入:即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它等于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35)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国民收入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的目的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36)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
(37)线性消费函数:是指一类特殊的消费函数,即消费与收入成线性函数关系。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有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对线性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38)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一函数说明,储蓄取决于收入,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函数可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
(39)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是大于1的,且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40)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带来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41)政府购买乘数:是指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变动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为正值,其值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2)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为i=i(r)。一般地,投资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43)自主投资和引致投资:投资总额中不与利率有关的部分称为自主投资。与利率有关的部分被称为引致投资。在线性投资函数i=e-dr中,e即为自主投资,-dr被称为引致投资。
(44)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这一关系的几何图形即为IS曲线。
(45)流动偏好: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
(46)货币需求: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47)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48)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49)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50)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政府对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5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52)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而主动地采取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来稳定总需求水平,实现经济充分就业的一种机动性货币政策。具体说来,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要采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当总需求过多、物价持续上涨时,政府要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53)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54)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55)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当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一般地,需求总水平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关系。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IS-LM模型来求得。
(56)资本—产出比: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该社会的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一比例被称为资本—产出比。如果K代表资本,Y代表产量,则资本—产量比为V=K/Y。这一比率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技术装备程度。 (57)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S=S/Y。 (58)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在诸多的假设条件下,在凯恩斯的I=S基础上,提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同样只有实现了I=S这一条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因此得到了他的经济增长模型,其基本公式为:ΔY/Y=S/V。其中,ΔY/Y为国民收入增长率,S为储蓄比率,V为资本—产量比。
(59)有保证的增长率: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ΔY/Y=S/V中,如果资本—产量比V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有的资本—产量比Vr,则此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就是“有保证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它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增长率。 )温和的通货膨胀:它是按价格上升的速度来定义的,一般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的通货膨胀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61)平衡的通货膨胀:它是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来定义的,如果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时的通货膨胀就是平衡的通货膨胀。 (62)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它是按人们的预料程度来定义的,如果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这样的通货膨胀就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63)预期的通货膨胀:当价格上涨以及上涨速度都完全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这样的通货膨胀就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64)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65)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二、需求变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起需求变动的诸因素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是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等。需求的变动在几何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1)消费者收入水平。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该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某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若该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或下降,则该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或减少,其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若该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减少或增加,其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
(3)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在下一期上升或下降时,就会增加或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从而其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
三、供给变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起供给变动的诸因素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是指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等。供给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发生移动。
(1)生产的成本。当商品自身价格不变时,生产成本的上升或下降会减少或增加利润,从而使商品供给量减少或增加,供给曲线左移或右移。
(2)生产的技术水平。一般而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相关商品的价格。当某商品价格不变,而其相关商品(互补品或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生产者会增加或减少该商品的生产而转向生产相关商品,从而使该商品供给曲线位置发生移动。
(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当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就会增加产量,反之,就会减少产量,从而使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相应的变动。
四、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使农民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而当其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2?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的生产
限制石油的供给,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的下降幅度会小于价格的上涨幅度,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量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各石油生产国将蒙受收入上的损失。
五、分析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商品的需求弹性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则销售收入可表示为商品价格乘以商品需求量。这意味着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影响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这种商品的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直接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
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消费者是市场主体之一,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是否感到满意?对商品优劣如何判断?对不同的商品如何做出选择?对于这些问题,微观经济学从消费者行为出发进行了分析,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即效用论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也可说是人对商品的满足程度,是人们评价商品满意程度的心理指标。效用评价方法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把效用进行量化,效用的大小都有具体的数值,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的效用变化规律。得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这种状态就叫做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它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的等级和顺序,用预算线表示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的成本组合,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均衡的条件是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西方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法之一,其中的“边际”概念又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边际”的概念。边际量的一般意义是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也就是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在数学上的意义就是函数的导数。
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这里自变量是消费的数量,因变量是效用量,自变量的变化量是按计量来表示的最小数量,称为一单位,因变量的变化量就是最后的效用与初始的效用的差值,即增量部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逐步减小的,也就是自变量按照单位数量增加,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是递减的。
货币也是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元钱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所获得的最大效用,或者说是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如何分配购买不同的商品,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在收入固定,价格已知的情况下,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2、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用反证方法来说明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知道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各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我们用两个商品为例,先假设它们不相等,且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大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在这个条件下,同样一元钱在购买商品1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消费者就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总效用增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增加商品1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在慢慢减少的,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得商品2的边际效用逐步增加,最终使得在商品1和商品2的购买数量上达到均衡条件,即商品1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等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再假设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这时,同样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消费者会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增加商品2的数量,因为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所导致的商品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小于增加商品2的购买量所得的商品2的增加量,这样,总效用是增加的,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1的购买数量的减少而不断增加,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直到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均衡条件即两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满足为止。
为什么会实现消费者均衡呢?这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在收入一定,价格已知的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变化,其边际效用发生着反向变动,从而能够使均衡条件形成。
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很多,对同一种商品的重复消费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吃第一个龙虾的满足程度是最大的,这时的边际效用也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及后续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对边际效用分析法总结一下:基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解释了需求曲线右向下方倾斜的原因,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最大效用的价格和需求量的组合。
二、序数效用论--边际替代率分析法
?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比如,对于A和B两个商品的组合,若消费者对A的偏好程度大于对B的偏好程度,就可以说A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B组合。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偏好的程度,它是偏爱程度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增加一单位的这种商品的消费所需要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预算线是消费者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在均衡点相切的状态。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这个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替代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效用水平,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动。如商品1的价格下降了,商品1的价格相对于商品2的价格变便宜了,消费者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数量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数量。
再来看收入效应,比如商品1价格下降了,虽然货币收入没有变化,但现在货币的购买能力增强了,相当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者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从而达到新的效用水平。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2、序数论者是如何解释消费者均衡的
序数论者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解释消费者均衡的,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假定无差异曲线是商品1和商品2的组合,那么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2的价格之比。
这个均衡条件有什么经济含义?或者说,为什么是上述均衡条件成立时,消费者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呢?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当边际替代率大于价格之比时,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小于1,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节约了成本,于是,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增加购买商品1的数量,减少购买商品2的数量,使总效应增加。这是组合点会从左上向右下运行,到达均衡点。
另一方面,当边际替代率小于价格之比时,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大于1,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增加了成本,于是,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2去替代商品1,增加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数量,这是组合点会从右下向左上运行,到达均衡点。
为什么能用这一理论解释消费者均衡呢?其原因是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起了作用,而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编好随着购买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历史上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灾荒,土豆的价格上升,但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被英国人吉芬发现,微观经济学称这类现象为“吉芬难题”,把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称为“吉芬物品”。出现“吉芬难题”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就是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
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比较大,当土豆的价格上涨时,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相对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就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
总结一下边际替代率分析法:序数效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消费者的偏好程度,由此总结出了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时,运用了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得到了均衡条件就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此时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商品的价格之比。
关于“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甲金磊]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1-7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甲金磊”!
希望本篇文章《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消费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均衡点的线称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