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入门
南怀瑾:《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
殷旵、珍泉:《易经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融汇贯通,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顺手拈来,他讲的周易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深入浅出。
殷旵、珍泉父女的《易经的智慧》,也比较浅显,容易入门
二、进阶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孔颖达:《周易正义》
黄、张二位先生的《周易译注》,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并且强调《易经》象、数、理的统一,看完这本书,应会对《易经》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且他是有白话翻译的(当然翻译很难尽如人意),可以算是初学《易经》者,登堂入室的一本书。
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是唐代官修五经中的一本,由当时的学术泰斗孔颖达(国子监祭酒),率领一众学者编著的,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研究《易经》的最高成就。
三、高阶
胡煦:《周易函书》
来知德:《来注易经图解》
自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以降,千载以来真正从象数理气,整体性融汇贯通《易经》,且著书立说者,我以为只有此二人,且此二人都在《易经》上,花费了40年以上的时间。
《易经》哪种最好
关于《周易正义序》的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有一段话,涉及道、佛,读不明白,请版主帮忙:
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於垂范作则,便是[b]有而教有[/b]。若论[b]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b],斯乃义涉於释氏,非为教於孔门也。
《周易》本科时倒是读过 当时看的偏重讲义理 后来读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多说政治 后来看王弼的 玄学化很重 按他自己的原则是“以有说无” 换言之就是“有而教无” 他是赞成得意忘象的 走的不是说象数的路子 孔颖达的正义用的是王弼的注 不过有所修正 他在序中说:“盖易之三义(按:简易、变易、不易),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 这里已经突出的是“有” 但仍旧提及“无”的本体地位 这还没脱出王氏的范式 他又说:“是知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于有。” 这里便伸足了“有”这一面 周易本身是为了教化民众的 它的目的是归于现实的“有”的 所以孔的目的就是“以有说有”也就是“有而教有” “有”有两个层面 一个指的是象 一个是现实的处置 前者包括物象和卦象 物象体现在基本的八卦所代表的事物上 卦象体现在六爻的变化上 包括爻辞和爻位 从中可以分析人事 孔的《正义》中常说婚假之类不过是借喻 反映的是人事 他分析的方法就是从象数入手归于道理的阐发 六爻的意义和变化之间结合得很紧 很容易形成一个推导模式 这方面比王弼贯彻得彻底 王常常是直接谈义理 跳开卦象物象本身 具体的可以参看《中孚》 当然别卦也有 说这卦只是个人的偏爱而已
综上看 “有而教有”是孔的论述思想的反映 他本人比较满意 故说是“垂范作则”
“住内住外”是小乘佛教的教义 可以参看《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上面讨论什么是“宴坐” 其中便说到“心不住内亦不在外” 这个是大乘教义 大乘最早讲空 后来吸收小乘有宗的一些教义 说起了不空不有 龙树菩萨有中观论 就是讲这个中道的 文中说“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就是说宴坐不一定非要坐着 关键是在心定 像小乘那样 身虽坐着 心却未定 这达不到佛的要求 佛教讲过六根 六尘 六根为内 六尘为外 前者住内 后者住外 都是偏执 只有坚持中道 心既不住内又不住外才是真正的宴坐 这种思想在佛教中是主流 类似说法有 明梅鼎祚辑《释文纪》巻十收有晋释僧肇的《物不迁论》,有云:“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徃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妙行无住分》、《离相寂灭分》 后者中间提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的《护法品第九》也说道:“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付嘱品第十》进一步形成一套完整理论:“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
“就能就所之说” 我想可能是指佛教论述中常采用“能××”“所××”一类的词语对比 如唯识论中说的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 又名“藏识” 它的意义中就包括“能藏”和“所藏”(还有一种 此处略去)前者强调动能 后者强调依托处 又如律宗制定戒律有“能持”和“所持”的区分 我想这是基于佛教思想的一种论述
《周易正义》系辞下诗解6原始要终文当和合
广,简洁深刻。王弼本是目前公认最好的古本,现代人的书里《老子注译及评介》最好。另外严遵《道德真经注》最古老,非常有价值,适合深入研究。
周易就更多了,现代比较好的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释》古本李鼎祚《周易集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来知德《易经集注》追问
王弼是个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家伙。当世《道德经》的世传本就是他整理的。虽然说他的水平也很高,但毕竟对《道德经》的原文作了较大改动。会影响读者对老子原本思想智慧的探究。至于阁下对《黄帝内经》的推介,觉得还不错。而《周易》本人则还在观望中
回答
朋友认为《老子想尔注》如何呢?窃以为此书乃道教重要经典,不得不看。至于王弼河上公这些一般古本泛泛看些也就行了。不知道朋友倾向哪方面。如果有机会深入研究的话我再推荐两本:葛玄《老子节解》白玉蟾《道德宝章》。严遵《老子指归》应该算比较接近原本的。
至于周易,不知朋友想学哪派。以上推荐的李鼎祚《周易集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来知德《易经集注》 均为象数派。至于义理确实不懂也不好推荐了。见谅
追问
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入研究价值的版本,并不是想找几本泛泛而读。市面上这三种书的版本多如牛毛、良莠不齐,这三部老祖宗留给子孙的经典甚至已被某些知识食客用作为忽悠大众的赚钱工具,所以我觉得现市面上很多的版本都缺乏可读性,掺杂着太多未见高明的编者个人不知所谓的见解。所以我尽量想找原版本,但如果是一些高明大师的注解本也可以(前提这个注编者一定要够高明,不读那些误人子弟的注本)
《周易正义》 系辞下诗解 6 原始要终文当和合
题文诗:
易之为书,不可远离,为道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非为典要,
唯变所适.出入以度,外内知惧,明忧患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之为书,
原始要终,慎终于始,以为质体.六爻相杂,
唯其时物.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其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杂物撰德,辨是与非,
必备中爻.存亡吉凶,居德可知.智观彖辞,
则思过半.二与四爻,同功异位,其善不同,
二爻多誉,四爻多惧,近君位也.柔之为道,
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三与五爻,
同功异位,三爻多凶,五爻多功,贵贱之等.
三五柔危,其刚胜邪?易之为书,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
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道有变动,
故曰卦爻;爻有等差,故曰效物,万物相杂,
和合曰文,天文人文,其文不当,吉凶生焉.
王弼注,孔颖达疏
原文 (八)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②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③
[疏]正义曰:“《易》之为书”至“思过半矣”,此第七章。明《易》书体用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王弼注:拟议而动,不可远也。[疏]正义曰:“不可远”者,言《易》书之体,皆仿法阴阳,拟议而动,不可远离阴阳物象而妄为也。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王弼注:六虚,六位也。[疏]正义曰:“其为道也屡迁”者,屡,数也。言易之为道,皆法象阴阳,数数迁改,若《乾》之初九则“潜龙”,九二则“见龙”,是屡迁也。“变动不居”者,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若一阳生为复,二阳生为临之属是也。“周流六虚”者,言阴阳周遍,流动在六位之虚。六位言“虚”者,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王弼注:不可立定准也。[疏]正义曰:“上下无常”者,初居一位,又居二位,是上无常定也。既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於初,是上下无常定也。若九月剥卦,一阳上极也,十一月,一阳下来归初也。“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者,言阴阳六爻,两相交易,或以阴易阳,或以阳易阴,或在初位相易,在二位相易,六位错综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为典常要会也。 唯变所适。 王弼注:变动贵於适时,趣舍存乎会也。[疏]正义曰:言刚柔相易之时,既无定准,唯随应变之时所之适也。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明出入之度,使物之外内之戒也。出入尢行藏,外内尢隐显。遯以远时为吉,丰以幽隐致凶,渐以高显为美,明夷以处昧利贞,此外内之戒也。[疏]正义曰:“其出入以度”者,出入尢行藏也。言行藏各有其度,不可违失於时,故韩氏云丰以幽隐致凶,明夷以处昧利贞,是出入有度也。“外内使知惧”者,外内尢隐显,言欲隐显之人,使知畏惧於易也。若不应隐而隐,不应显而显,必有凶咎,使知畏惧凶咎而不为也。又明於忧患与故 。王弼注:故,事故也。[疏]正义曰:故,事故也。非但使人隐显知惧,又使人明晓於忧患并与万事也。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王弼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终日乾乾,不可以怠也。[疏]正义曰:言使人畏惧此易,归行善道,不须有师保教训,恒常恭敬,如父母临之,故云“如临父母也”。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王弼注:能循其辞以度其义,原其初以要其终,则唯变所适,是其常典也。明其变者,存其要也,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疏]正义曰:“初率其辞而揆其方”者,率,循也。揆,度也。方,义也。言人君若能初始依循其《易》之文辞,而揆度其易之义理,则能知易有典常也,故云“既有典常”。易虽千变万化,不可为典要,然循其辞,度其义,原寻其初,要结其终,皆唯变所适,是其常典也。言惟变是常,既以变为常,其就变之中,刚之与柔相易,仍不常也。故上云“不可为典要”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疏]正义曰:言若圣人,则能循其文辞,揆其义理,知其典常,是易道得行也;若苟非通圣之人,则不晓达易之道理,则易之道不虚空得行也。言有人则易道行,若无人则易道不行,无人而行,是虚行也。必不如此,故云“道不虚行”也。
原文(九)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①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③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④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⑤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王弼注:质,体也。卦兼终始之义也。[疏]正义曰:此以下亦明《易》辞体用,寻其辞,则吉凶可以知也。“原始要终,以为质”者,质,体也。言《易》之为书,原穷其事之初始,乾“初九,潜龙勿用”,是原始也;又要会其事之终末,若“上九亢龙有悔”,是要终也。言《易》以原始要终,以为体质也,此“潜龙”、“亢龙”,是一卦之始终也。诸卦亦然,若大畜初畜而后通,皆是也。亦有一爻之中原始要终也。故《坤》卦之初六“履霜,坚冰至”,履霜,是原始也;“坚冰至”,是要终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王弼注:爻各存乎其时。物,事也。[疏]正义曰:物,事也。一卦之中,六爻交相杂错,唯各会其时,唯各主其事。若《屯》卦初九“盘桓利居贞”,是居贞之时,有居贞之事。六二,“屯如邅如”,是乘阳屯邅之时,是有屯邅之事也。略举一爻,馀爻仿此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王弼注: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夫事始於微而后至於著。初者,数之始,拟议其端,故难知也。上者,卦之终,事皆成著,故易知也。[疏]正义曰:“其初难知”者,谓卦之初始,起於微细,始拟议其端绪,事未显著,故难知也。“其上易知”者,其上谓卦之上爻,事巳终极,成败巳见,故易知也。上云其上,则其初宜云下也。初既言初,则上应称末,互文也。以《易经》爻辞言初言上,故此从《经》文也。“本末也”者,其初难知是本也,其上易知,是末也。以事本,故难知;以事末,故易知,故云“本末也”。“初辞拟之”者,覆释“其初难知”也。以初时以辞拟议其始,故难知也。“卒成之终”者,覆释“其上易知”也。言上是事之卒了,而成就终竟,故易知也。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王弼注: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以贯之。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一之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观道,过半之益,不亦宜乎。[疏]“若夫”至“过半矣”。正义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者,言杂聚天下之物,撰数众人之德,辨定是之与非,则非其中之一爻,不能备具也。谓一卦之内,而有六爻,各主其物,各数其德,欲辨定此六爻之是非,则总归於中爻,言中爻统摄一卦之义多也。若非中爻,则各守一爻,不能尽统卦义,以中爻居一无偏,故能统卦义也。尤《乾》之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总摄乾卦之义也。乾是阳长,是行利见大人之时。二之与五,统摄乾德。又《坤》之六二云“直方大”,摄坤卦地道之义。六五“黄裳元吉”,亦统摄“坤”之臣道之义也。“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者,噫者,发声之辞。卦爻虽众,意义必在其中爻,噫乎发叹,要定或此卦存之与亡,吉之与凶,但观其中爻,则居然可知矣。谓平居自知,不须营为也。“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者,彖辞,谓文王卦下之辞。言聪明知达之士,观此卦下彖辞,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
注王弼:“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以贯之。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
正义曰:“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者,谓文王卦下彖辞,举明立此卦象之纲统也。云:“论中爻之义”者,言彖辞论量此卦中爻义意也。“举立象之统”者,若《屯》卦彖云“利贞”,夫子释云:“动於险中,大亨”。贞者,是举立象之统也。论“中爻之义”者,若《蒙》卦云“蒙,亨”、“初筮告”,注云:“能为初筮,其唯二乎?”是《彖》云“初筮”,其在九二,是论中爻之义也。云“约以存博,简以兼众”者,唯举中爻,是约是简;存备六爻之义,是存博兼众也。云“杂物撰德,而一以贯之”者,一卦六爻,杂聚诸物,撰数诸德,而用一道以贯穿之,一谓中爻也。以其居中,於上於下,无有偏二,故称一也。“其事弥繁,则愈滞乎无形”者,愈,益也。滞,谓陷滞也。若事务弥更繁多,则转益滞陷於形体,言处处妨碍也。云“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者,若理能简约则转,转附近於道,道以约少,无为之称,故少则近於道也。
[疏]正义曰:“二与四”至“易之道也”,此第八章也。明诸卦二、三、四、五爻之功用,又明三才之道,并明《易》兴之时,总赞明易道之大也,各随文释之。二与四同功, 王弼注:同阴功也。 而异位 ,王弼注:有内外也。 其善不同,二多誉, 王弼注:二处中和,故多誉也。 四多惧,近也 。王弼注:位逼於君,故多惧也。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 , 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四之多惧,以近君也,柔之为道,须援而济,故有不利远者。二之能无咎,柔而处中也。[疏]正义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此覆释上“四多惧”之意。凡阴柔为道,当须亲附於人以得济。今乃远其亲援,而欲上逼於君,所以多惧。其不宜利於疏远也。“其要无咎,其用柔中”者,覆释上“二多誉”也。言二所多誉者,言二所以要会,无罪咎而多誉也。所以然者,以其用柔而居中也。 三与五同功,同阳功也。而异位,有贵贱也。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王弼注:三、五阳位,柔非其位,处之则危,居以刚健,胜其任也。夫所贵刚者,闲邪存诚,动而不违其节者也。所贵柔者,含弘居中,顺而不失其贞者也。若刚以犯物,则非刚之道;柔以卑佞,则非柔之义也。[疏]正义曰:“贵贱之等,其柔危,其刚胜邪”者,此释“三与五同功”之义,五为贵,三为贱,是贵贱之等也。此并阳位,若阴柔处之则倾危,阳刚处之则克胜其任,故云“其柔危,其刚胜”也。诸本“三多凶五多功”之下,皆有注,今定本无也。三居下卦之极,故多凶。五居中处尊,故多功也。
原文(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②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王弼注:《说卦》备矣。[疏]正义曰:“《易》之为书”至“吉凶生焉”。此节明三材之义,六爻相杂之理也。“六者非他,三材之道也”者,言六爻所效法者,非更别有他义,唯三材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王弼注:等,类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爻有阴阳之类,而后有刚柔之用,故曰“爻有等,故曰物”。[疏]正义曰:“道有变动,故曰爻”者,言三材之道,既有变化而移动,故重画以象之,而曰爻也。“爻有等,故曰物”者,物,类也。言爻有阴阳贵贱等级,以象万物之类,故谓之物也。物相杂,故曰文。 王弼注:刚柔交错,玄黄错杂。[疏]正义曰:言万物递相错杂,若玄黄相间,故谓之文也。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疏]正义曰:若相与聚居,间杂成文,不相妨害,则吉凶不生也。由文之不当,相与聚居,不当於理,故吉凶生也。
关于“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知白]投稿,不代表0429资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0429.com/cshi/202505-108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0429资源号的签约作者“知白”!
希望本篇文章《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0429资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学周易入门看什么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入门南...